《两宋词·周邦彦·华胥引》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周邦彦·华胥引》周邦彦

周邦彦

川原澄映,烟月冥濛,去舟如叶。岸足沙平,蒲根水冷留雁唼。别有孤角吟秋,对晓风鸣轧。红日三竿,醉头扶起还怯

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愁剪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注释 ①冥濛:即“溟蒙”,模糊不清。②去舟:离去的小船。③唼(shà):水鸟或鱼吃食。此言雁衔呷食物之声。本句化自唐杜牧《初春雨中舟次和州》诗中“蒲根水暖雁初浴”之句。④孤角:孤独的画角之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别。⑤鸣轧:角声。典出杜牧《题齐安城楼》诗中“鸣轧江楼角一声”之句。⑥“红日三竿”二句:化自杜牧《醉题》诗中“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之句。⑦萦:缠绕,围绕。⑧镊:此处为动词,用镊子拔除(白发)。⑨“但凤笺”句:(从前写的)信已经装满了箱子。凤笺:信纸,此指旧日情书。箧(qiè):小箱子。

鉴赏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愁绪的词作,写作年代上存有争议。

上阕以一组对仗工整的四言句起首,“川原”交代地点,“烟月”点出时间,“去舟如叶”一句,不仅提醒了读者本词作的离别主题,而且一个“叶”字,在摹写离舟之形态的同时又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别后独自一人飘零天涯的孤寂落寞,为整首词的展开奠定了一种伤感凄冷的基调。接下几句用典丽的铺陈描绘离别场景。河岸边平沙堆积,冷洌的江水中蒲苇在瑟瑟摇摆,水鸟在其中捕食,时隐时出。周邦彦向以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而著称,本词中“蒲根”句就是化自杜牧成句“蒲根水暖雁初浴”,但仅改动数字,便把原诗中欢快轻扬的春景变成了萧萧寒秋。接下来,随着作者笔锋的转换,时空也从之前烟月朦朦的秋夜变到了第二天的早晨:晓风中传来孤独悲凉的画角声,词人面对着已上三竿的红日,感到昨夜的酒尚未全醒,手扶住头,还觉得稍有不适。“醉头”这一句写词人自己的状态,置于铺排式的对景物的平叙中,显得别有意趣,正如后人所评:“……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王又华《古今词论》)

由上阕末尾处“醉头”一句,词人由“状景”转入了“写情”。下阕开首即点出“离思”,在如丝般缠绕的离愁别绪当中,词人发觉自己已到了鬓生白发的年纪了;一个“渐”字,写出时光流逝。在这样的情绪中,词人不禁想到曾经有过的欢爱,而她现在已不知是何人在身旁。想要从头检点这段感情,却只余满箱旧信,作为曾经岁月的信物。最后,词人只能在满腔愁绪中,一边独自剪着灯花,一边对物落泪,此情此景,真是不胜凄凉。通篇由“离思”起,再由鬓边白发为已逝的时光和爱情做下铺垫,继而展开想象,遥想旧日与伊人的欢会及其今昔景况,最后回到舟中实景,词人空对着回忆和旧物,在昏暗灯光中垂泪,由实到虚,再由虚入实,虚虚实实之间,感情层层推进,绵密细致,婉转缠绵。(袁先欣)

秋江待渡图【元】 盛懋

故宫博物院藏

集评 清·陈洵:“日高醉起,始念夜来离思,即景叙情。顺逆伸缩,自然深妙。”(《抄本海绡说词》)

刘永济:“此词与柳永《雨霖铃》词,情事相同,写法各别,可以参看。”(《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