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韦应物·调笑令》韦应物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①。跑沙跑雪独嘶②。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骏骨图 【宋】龚开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注释 ①燕支山:即焉脂山,又作胭脂山,在甘肃山丹县境内,后来泛指边塞地区。②跑:同“刨”,指马用蹄子刨地、刨沙。
鉴赏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唐五代词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唐代民间词、唐代文人词、五代时的西蜀词和南唐词。自唐玄宗时代起到“花间”派勃兴之前,有不少文人尝试作词。中唐前后的文人词,往往向民歌、民间词以及近体诗寻求依傍,题材广泛,内容自然、简单,风格清新素朴;技巧和手法上,多见整齐的句式和对仗的句法。韦应物的《调笑令》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此词从“胡马”咏起,起用叠句,把镜头直接对准了马儿;而后慢慢转向马儿所处的大环境,“远放燕支山下”,虽未详写胡马、山峦,粗线条的勾画反而更引人遥想。在唐代文人笔下,马、燕支山都是常见的边塞风物。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与此共读,可以想见胡马骁勇的神情。“燕支山”,在今甘肃北部,绵延祁连、龙首二山之间,是水草丰美的牧场,也是古代的边防要地。天高地阔,四野茫茫,群马驰骋、嘶鸣,真是壮美无限。
三、四句由仄韵换为平韵,集中刻画一匹东西突驰、终至边草路迷的离群野马。通过“跑”“嘶”“望”等动态神情描摹马儿的彷徨、无措。“迷路,迷路”是倒叠“路迷”二字,一来词调如此,二得顿挫之妙。“边草无穷日暮”,既解释了马儿为什么迷失方向,又渲染了前句的三个“迷”字,令词作有了隽永、悠长的回味空间。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将韦应物的两首《调笑》合并解读,认为“此二词见韦苏州托想之高”。
作为文人诗和民间词之间的“中间状态”,此词保留着反映现实生活的取材传统,篇幅短小,句法工整,还未充分发挥词的长短句式的特点,风格上质朴、旷大,颇有《敕勒歌》的韵味。然而,我们更应看到这首小词里蕴藏着相当活泼的艺术生命力。
王国维曾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较诗而言,词似乎更擅长纯粹地描摹细腻、狭深的情感,而词作中的“悲剧性”“伤感性”也可作为观照词史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坐标。韦词中“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一句,描摹了一种动荡迷离,难以言尽的幽细心绪,这就已经与一般的题咏胡马、边塞的诗作不同。俞陛云之所以谓作者“托想”高,皆因体察到了词中弥漫的伤感色彩,否则何来“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迷,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论点?正因为有了这种窈深、幽远的意境,这首小词的艺术魅力才更加丰厚;正因为有了众多中唐文人对词的不断尝试、突破,才有了此后词文体的蔚为大观。(刘玉洁)
链接 《调笑令》词牌。《白香词谱》谓此调成立于中唐之际,原为唐人酒筵小曲,后用为词调。《调笑令》又名《古调笑》《转应曲》《三台令》《宫中调笑》等。单调,八句四仄韵,两叠韵。到了宋代,《调笑令》又另成一格,三十八字,六句七仄韵,以宋毛滂所作最为有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