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蒋捷·声声慢》蒋 捷
蒋 捷
秋 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①,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②。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③,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④。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⑤。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⑥。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释 ①豆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节的雨。②丽谯(qiáo):华丽的城门瞭望楼。丽谯门:代指城门。③彩角声:即号角声。④笳(jiā):古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此处以笳声代指边塞之音。⑤砧声:捣衣之声。⑥蛩(qióng)声:蟋蟀的鸣叫。
鉴赏 与蒋捷同时代的词人王沂孙写过一首《扫花游·秋声》,为隐括欧阳修《秋声赋》而成。蒋捷的这首小词,所写也是秋声,但通体使用“声”字叶韵,这种格律上的“福唐独木桥体”,为这首词作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也是蒋捷词中“间有故作狡狯者”(《四库总目提要》)的代表。
词人意在描写秋声,故一意到底,始终盘旋,每句都以“声”字结尾。这种反复与强调使秋声连绵盘旋于读者的耳中,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起笔写“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是对时节和秋声的总写。秋风吹开菊花,吹红枫叶,词人在深巷幽居的家中窗下,听见一片秋声。欧阳修听到第一声秋声时,竟“悚然而听之,曰:‘异哉!’”(《秋声赋》),而蒋捷听到秋声后的第一反应是“凄凉”,这也是秋声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这最初的印象经过多次地铺写和描述,终于深深扎根于读者的脑海。
山水图(之二) 【清】 傅眉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后,词人开始用逐一列举的方式,一点点、一声声描摹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这是秋季的风声、雨声。阴历八月,豆类开花,故民间称八月雨为豆花雨。风雨声中,秋的脚步渐渐靠近。“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古代一夜为五更,每更为五点,以“疏疏”形容夜间时辰慢慢移过,而细言“二十五点”,更表明词人“夜中不能寐”(晋阮籍《咏怀诗》),只能在无眠中静数时辰的移动。“丽谯门”借指城门,城门锁不住更声,声音传到深巷中的词人耳中,又为寂寥的秋夜增添了一份漫长和清冷。这时又传来一阵玉佩轻摇的声音。这细碎的声音如此熟悉,以至于他以为是友人前来。可是“故人远”的现实,打破了这份希望和思念。一声“问谁摇玉佩”,引出秋夜的第三种秋声:屋檐底下挂着的风铃,在秋风吹过时,发出如玉佩轻摇的声音。
上阕从风雨声、打更声、风铃声来写秋声,下阕便从笳声、砧声、蛩声和雁声来写秋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写当月亮渐渐西沉,兵营中号角响起,马蹄声响,四面笳声也响起。笳声在军士们心中唤起愁思,那正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乡情缭绕。这声响,是秋夜中撩拨乡情的秋声。边塞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思妇。于是“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便写秋夜里彻夜未眠的女子为家人捣衣。砧声诉说的是离愁和思念。而比这份诉说更为凄厉的,是“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草间蟋蟀,从早到晚不停地悲鸣。即便如此,也无法诉尽它的悲苦,于是蟋蟀将未曾诉完的秋愁分一半给了大雁,让雁声中也含着凄凉的愁意。结句极为巧妙,不仅仅是移情入物,更是以“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这样奇妙的想象,为读者带来无限的联想。陈廷焯曾高度评价这一句:“结得不尽,并能使通篇震动。”(《词则·别调集》卷二)
也许是在某个寂寥的秋夜,词人独坐听秋声,心有所感,漫想而成这首词作。这词中的每一声响动,并不一定是入耳的真实声响。秋声引发了他的愁思,那正如《秋声赋》中欧阳修闻秋声而起的感叹:“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也正如王沂孙在秋声中的悲伤:“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扫花游·秋声》)而蒋捷,借这“凄凉”的秋声,所要表达的是他内心那份难以言说的凄凉。也许是“故国山川,故园心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的亡国之痛,也许是故人之思,也许是身世之叹。
词意不俗,而此词的创作手法更为新奇。这种用同一韵的“独木桥体”,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耳目一新之感。除此首外,蒋捷还有《水龙吟 ·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也是通篇用“些”字韵。这些都是蒋捷词在结构和用韵上的特色。(黄阿莎)
集评 明·卓人月:“当合欧子之《秋声赋》,陆子之《庆声赋》诵之。”(《词统》卷一二)
清·谢章铤:“蒋竹山《声声慢》秋声、《虞美人》听雨,历数诸景,挥洒而出,比之稼轩《贺新凉》,‘绿树听鹈鴂’阕,尽集许多恨事,同一机杼,而用笔尤为崭新。”(《赌棋山庄词话》卷四)
链接 词调中的“改韵”。改变原有词体的用韵类别而形成另一种词体,谓之“改韵”。词的押韵比之近体诗更富于变化,有些词调的押韵并无定格,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均可。对此,李清照在《词论》中已有很明确的记载:“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既押平声,又押仄声。《玉楼春》平声,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但是有些词调的押韵是有定格的,如《满江红》常押仄韵,姜夔以为押仄韵不尽协律,于是“改韵”而作平韵《满江红》,形成《满江红》的平韵体。此外,又如《柳梢青》一调,秦观所作为平韵体,而贺铸则改用仄韵,成为“又一体”。《词律》《词谱》中所谓的“又一体”,一部分即是由“改韵”而成的。(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