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采薇》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②。曰归曰归
③,岁亦莫止
④。
靡室靡家
⑤,玁狁之故
⑥。不遑启居
⑦,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⑧。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⑨,载饥载渴
⑩。我戍未定
(11),靡使归聘
(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14)。
王事靡盬
(15),不遑启处
(16)。忧心孔疚
(17),我行不来
(18)。
彼尔维何
(19)?维常之华
(20)。彼路斯何
(21)?君子之车
(22)。
戎车既驾
(23),四牡业业
(24)。岂敢定居
(25)?一月三捷
(26)。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27)。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28)。
四牡翼翼
(29),象弭鱼服
(30)。岂不日戒
(31)?玁狁孔棘
(32)!
昔我往矣
(33),杨柳依依
(34)。今我来思
(35),雨雪霏霏
(36)。
行道迟迟
(37),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①本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的作品。描写出征士兵在归途中回顾同玁狁作战时的艰苦情况。薇,即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可食。②作,生,指刚刚萌生。止,语助词。③曰,语助词,无实义。归,回故乡。④莫,古“暮”字。岁暮,犹“年末”。⑤靡,无。这句意为终年在外,有家犹如无家。⑥玁狁(xian yun险允),我国古代北方民族。 西周称玁狁(一作“猃狁”),春秋时称北狄,秦、汉时称匈奴。⑦不遑,不暇。启居,跪坐和安坐。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⑧柔,柔嫩。指始生之薇。⑨烈烈,犹炽烈。⑩载饥载渴,意即又饥又渴。载,语助词。(11)戍,防守。定,停止,结束。一说指“定处”。(12)聘,问,问候。这句意为没有人可为自己探问家中安泰否。(13)刚,坚硬;指薇菜将老而粗硬。(14)阳,十月为阳。(15)靡盬(gu古),无止息。(16)启处,犹“启居”。(17)孔,甚,很。疚(jiu救),病,苦痛。(18)来,返,归。一说“来”作“慰抚”解。不来,谓无人慰问。(19)尔,花盛的样子。 维,语助词。 (20)常,即常棣,一作“棠棣”。或谓即郁李,俗称白樱桃。华,同“花”。(21)路,借作“辂”,大车。这里可解为车高大的样子。斯何,犹言维何。(22)君子,指将帅。(23)戎车,兵车。(24)牡,雄马。业业,壮健的样子。(25)定居,犹言安居。(26)三捷,多次获胜。三,多数之称。捷,胜。一说,为“接”的假借字,谓接战,交战。(27)骙(kui揆)骙,威武强壮貌。(28)腓(fei肥),庇,掩护。此言戎车是将帅所乘,兵卒为之护卫并借作掩护。(29)翼翼,整饬的样子。形容四匹马训练有素。(30)象弭(mi米),以象牙为饰的弓弭。弭,弓两端攀弦处,饰以骨角,叫“弭”。鱼服,鱼皮制作的箭袋。(31)日戒,日日警戒。戒,警惕。(32)棘,急。(33)昔,指出征时。(34)依依,形容杨柳茂盛而随风摇曳的样子。(35)思,语助词。与上文“矣”对文。(36)雨(yu玉)雪,下雪。“雨”是动词。霏霏,雪盛的样子。(37)迟迟,迟缓。
〔分析〕
《采薇》诗的作者,是一位参加戍边战争的战士。他通过对征戍生活的回忆,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复杂感情。全诗共六章,按其内容又可分成三个部分。前三章是第一部分,概括地描叙了两年艰苦而又紧张的征戍生活以及出征战士沉重的精神负担。
第一章,前四句触物起兴,唱叹采薇作食的艰苦生活和期盼复员归家的心情。诗句极简单,文理却极微妙。“采薇”本是采集野菜的简单动作,可是作者通过复叠,使读者眼前展现出不停地采集野菜的景象。“曰归”句则运用复叠写出了主人公念念不忘复员,扳着指头数归期的心理状态。在这里作者充分调动了叠词的艺术作用。豌豆苗的生长在早春季节,上两句刚描写早春的军中采薇图,下两句便抒写主人公岁暮盼归的急切心情,极其概括地交代了这一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和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后四句则顺理成章地写战士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是玁狁的侵扰,破坏了他们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玁狁的侵扰,使他们紧张不安、无暇休息。
第二章的前四句与第一章复叠,仅以个别字句的变化,显出时序的推移。这种形式整齐而又简单的叠章,使其中的一点变化,像万里碧空中的一朵白云一样,格外耀眼,这就是《诗经》中常见的叠章所具有的特殊艺术效果。“心亦忧止”,点明这位战士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下四句则进而交代使其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的具体原因:军中艰苦的物质生活加重了主人公对家室的思念;然而驻防地点的不停调动,紧张得无法向家人通消息报平安的现状,更增添了他心中的忧虑。多少征人由于超期不归杳无音信而导致家庭瓦解,这种社会现实,能不使他忧心忡忡? 由此可见,第一章“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只是指主人公由于出征而重过单身汉生活,而且含有战争将导致家庭破碎的担忧。
第三章前四句通过叠章手法,点明第二年又将过去。下四句写现状与忧虑。紧张的战争,令人无暇坐一坐、息一息,使主人公背上了恐怕不得生还的精神包袱。
第四章通过对战车的歌颂和战士们随车征战的积极热情,反映军中一致为“一月三捷”奋斗的旺盛士气。第五章前四句歌咏将士同仇敌忾,后四句赞美训练有素的战马、装备精良的武器与枕戈待旦的指战员。这一切都是战争胜利的因素。诗人虽没有直言战争的结果,但读者已从中看出了胜利的结局。这正是《采薇》诗含蕴不露,意味深长的特点。四、五两章是本诗的第二部分,形式上不用复叠而自成格局;内容则多写胜利的因素和信心,它象征着战争的胜利结束。
第六章是全诗的第三部分,也是这首诗备受读者称赞的部分。可是此章事理,若有矛盾:朝夕渴念家室的战士,常恐不得生还,一旦凯旋归来,愿望得到满足,这是人生莫大的乐事,为什么这位战士反而唱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歌? 一般人出征时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照理是异常痛苦之事,为什么这位战士忆及此事,反而有“杨柳依依”之美感? 胜利复员,回家团聚,理当极度欢欣,雨雪饥渴事不足挂齿,为什么他却对此特别强调,把此时的境遇写得格外凄凉困苦?这些看似矛盾的问题,前人都未作出满意的解析。
《毛传》以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不是戍卒的悲叹,而是统治者遣戍卒时的慰勉之言,故曰:“君子能尽人之情,故人忘其死。”汉·郑玄的《笺》和唐·孔颖达的《疏》,都轻信《诗序》,以为《采薇》是周文王遣戍役之作。周文王预言戍卒归时之苦,表明他“已知其情,所以悦之,使民忘其劳也。”(《毛诗正义》)朱熹则引《程子》曰:“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诗集传》)这些说法不仅不能解释诗中的矛盾,而且与诗的旨义不合,因此,后之学者大都不取。
王夫之以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种说法如指《采薇》六章的客观艺术效果则可以,如以为这是作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而苦心孤诣的表现,则难以信从。因为此诗的作者只是一个遭遇特殊的战士,他并非刻意为文的学士。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郁?”似乎看到了这位战士独特的感受。然其曲解战士之心曰:“壮士从征,不愿生还,岂念室家?”于是其结论仍归之于一般的“感时怆怀”。这显然无法解释上述种种矛盾。时下颇多以“痛定思痛”说分析伤感之因,似亦不切。
我以为这位战士不仅有充沛的爱国热情,而且有深厚的夫妇之情。因此,他不仅奋勇杀敌,“一月三捷”;而且有“我行不来”之忧,“靡使归聘”之恨,“靡室靡家”之愁。他常恐家庭产生变故,尤其是在经历了两年与家庭断绝音讯而又容易导致互相猜疑的非常时期之后,这种心理负担更加沉重。他既想了解家人的真情实况,而又很怕得到确实的坏消息。其疑虑并不因接近乡关而减轻,相反越来越重。后世诗人在抒写怀忧归乡者的特殊心态时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晚唐·李频《渡汉江》)这不仅是切合人情世态的妙笔,而且是解开这位战士凯旋归来而感到特别孤独悲伤之谜的钥匙。朱熹《诗集传》引《程子》曰:“古者戍役,两期而还。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可见征夫复员之时,正值隆冬。此时“雨雪霏霏”本是常见之景,常人遇此,不值一提。然而这位战士,经过两年出生入死的战斗,尝够了“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三)的滋味。当此侥幸生还而满怀疑虑之际,不仅身遭饥渴,偏又遇此大雪,好像世上所有的不幸都集中于他身上,他怎么能不感到痛苦万分呢? 此时此刻,他又自然地回忆起当年出征时与亲人告别的情景。诗人对此虽未细叙,然以婀娜多姿的杨柳拟人,以依依飘拂的柳条,概括当年送别时的万缕柔情,是何等动人,何等贴切! 由此可见,战士在归途上赞美往昔,诅咒当日,都是他在特定心态下对真情实景的抒唱咏叹。
通过上述分析,能清楚地看到《采薇》第六章之所以得到交口称赞,其原因就在于独具异彩的情景交融之笔。论其特色,约有三点:首先,作者善于借眼前实景,抒写在特定遭遇下的特殊心态和感情,它不仅化情为景,借景言情,把情景交融为一,而且写出了它的独特性。如果不理解其特殊的心态,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一章情景交融之妙处。其次,以
拟人手法写景,把复杂的思想感情寄寓于景物之中,不仅非常耐人寻味,而且特别生动贴切。再则,在修辞方面,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叠字艺术,“依依”写尽杨柳婀娜之态,“霏霏”笼括大雪纷飞之状,而且在对今昔两种情景作强烈对比描写时,自然形成隔句对的对偶形式。这种对偶,又称扇面对,形式精致。这在《诗经》时代,特别突出。尤其是如此精致的对偶,妙手天成,毫无刻意雕琢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