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雁门太守行》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月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⑨。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贺《李长吉文集》。雁门,秦汉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南。“雁门太守行”,原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后世多用它表现征戍题材。②摧,摧毁,倒塌。③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铁叶衣。④角,即画角,古代军中晨昏吹角,以整肃号令军队。⑤塞上,长城一带。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颜料,这里用来比喻鲜血。紫,紫色。传说秦筑长城,土皆紫色,故称紫塞。⑥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⑦声不起,声音沉闷不响亮。⑧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上置黄金千两,表示不惜高价招募人才。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⑨玉龙,指宝剑。
〔分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据说曾使韩愈大加赞赏。“《摭言》谓:
贺以诗卷谒韩退之,韩暑卧方倦,欲使阍人(守门人)辞之。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冠带出见。”(《杨升庵外集》)此诗成功地塑造了边塞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
首两句写唐军将士整装待发,是出战前的情景。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反映出临战前的形势,创造了紧张的战斗气氛:一方面是敌人大军压境,气焰嚣张,就好像这浓重的黑云一样,简直要把这座危城压垮。一个“压”字,已经使人感到浓云低垂,喘不过气来,再用“欲摧”两个字进一步补充“压”的结果,表现了情况的严重、危急。另一方面是唐军将士,正戎装待发。透过云隙中漏泄出来的一束束月辉,可以看到他们披挂整齐的战甲在闪闪发光。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爆发。
三、四两句写唐军将士乘夜出兵,行军途中的所见所闻。从听觉、视觉两种角度,描写行军途中的所闻所见。前一句写所闻。画角,本来音色低沉,衬托以“秋色里”三字,在秋风凛冽、草木摇落的背景下,更显得苍凉。后一句写所见。塞上一带,本来土呈紫色,夜晚就显得颜色更深更重,以致在奔赴前线的战士看来,长城脚下的大地就像用鲜血凝成的一样。两句诗,把临战前的气氛,烘托得异常浓烈,格外悲壮。
五、六两句写唐军将士向敌军进击的情景。在战场上,击鼓是进军的命令。说“霜重鼓寒”,象征战斗的艰苦;而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仍然击鼓进军,又表明了将士们英勇顽强。
最后两句写唐军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战局不利,情况危急,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顽强奋战。这场战斗发生在易水,战场附近的黄金台,很自然地使他们联想到君王对自己的器重和恩宠,这更加激励了他们慷慨赴难的决心,促使他们发出了坚强的誓言——要用决死的战斗来报答祖国和君王!
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诗人没有交代。因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不在于具体描述战争本身,而在于通过写战争的环境,热情歌颂唐军将士在敌人大军压境的艰苦条件下,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来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完整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哪一次具体战争,诗里没有说明。从“黑云压城城欲摧”等描写来看,这场战争是敌人主动进犯挑起的,唐军将士是为了保卫祖国而进行正义战争。这样的战争,在李贺生活的时代是经常发生的。既有抵御边疆异族奴隶主入侵的战争,又有平定国内藩镇割据叛乱的战争。李贺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正义战争中英勇不屈的将士,具有典型意义。但李贺把酬报君恩的忠君思想和为国杀敌的爱国感情混杂在一起,也是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此诗在艺术上极有特色。整篇以虚写实,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紧张的战斗气氛,交代唐军的行动过程。到了易水前线,要向敌人冲锋进击了,也没有正面着笔,依然是用“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样的景物描写暗示战斗的艰苦。这些景物,鼓声、角声,黑云、金鳞、红旗、夜紫,绘色绘声,有动有静,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虽然没有写具体的战斗,却把读者带进了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战斗的激烈。这样,到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抒情,就显得十分自然。
〔评说〕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范梈曰:作诗要有惊人句。语险,诗便惊人。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