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黄遵宪诗《下水船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歌·黄遵宪诗《下水船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电光一掣光闪天,洪波直泻无回旋。饥鹰脱鞲兔走穴,驰轮下阪箭离弦。君看我舟疾如驶,世间快事那有此。潮头拍拍鸥乱飞,舟人叫绝篙师喜。一山当头一对面,倏忽两山都不见。群山转瞬眼欲花,况又山头云万变。江随山转气益骄,蹴沙啮石波横跳。山虽百折舟一直,拍耳惟觉风刁刁。风声水声相鼓荡,舷倾桅侧终无恙。风乘我耶我乘风,便凌霄汉游天上。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长风破浪奚足道,平生奇绝输此游。忽闻隔岸唱邪许,纤夫努力力如虎。百丈横牵上濑舟,三朝三暮见黄牛。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同)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之一,同时又是晚清古典诗歌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变动时期,曾先后出任日、美、英、新(加坡)使馆参赞、总领事达十六七年。1897年任湖南按察使,积极推动变法维新运动。长期的域外生涯和后来所从事的社会改良活动,扩大了他的视野,从而使他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的诗大都以表现新事物和感叹时事为主要内容。如著名的《今别离》四首,率先歌颂了轮船、火车、照相、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新事物。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他的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他的诗不仅贴近生活,而且敢于干预时政,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爱国精神。他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人境庐诗草·自序》),并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他的诗不仅大都具有新的积极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新的意境和新的独特风格。高旭《无尽庐诗话》称他的诗“独辟异境”(《人境庐诗草笺注·附录诗话上》),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则推黄为“诗界维新巨子”(同上)。自然,由于他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他的某些诗不能不打上改良主义的印记。在艺术上,他对古典诗歌的改革也是不彻底的。他并没有突破旧的形式,而且惯用典故和成语。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艺录》里称黄的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人境庐诗笺注·附录诗话下》),这个批评无疑是中肯的。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当时“诗界革命”中成就较高的诗人。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八月,黄遵宪从驻美旧金山总领事任上告假回国;第二年丙戌,写了这首诗。时年三十九岁,正是他年富力强、仕途得意之时。原稿本题作《春江骤涨,顺风行舟,由松江达潮洲仅数时耳。时丙戌正月也》。诗题类似小序,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和缘由。通过春江骤涨、顺风行舟的迅疾,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仕途得意、乘风破浪的快意和豪情。

这首诗可分为三节。前八句为第一节,中间的十二句为第二节,后八句为第三节。

全诗以“电光”、“洪波”两句开篇,将急流行舟的惊险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闪电裂空,雷声隆隆,急流直下,怒涛汹涌。接着用了扑向猎物的脱鞲的猎鹰、逃奔入穴的狡兔、疾驰下坡的马车和离弦的飞箭等四个比喻,极写下水船的迅疾如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置身于这电闪雷鸣、惊涛骇浪的险境和紧张气氛之中的诗人,不仅没有丝毫的惊惧,反而感到无比的快意,“君看我舟疾如驶,世间快事那有此”! 诗人的这种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的愉悦、兴奋和豪情,同拍翅飞翔于“潮头”的江鸥、不绝于耳的“舟人”的吆喝声和“篙师”的喜悦之情,是那样地和谐一致!

第二节,写船顺流而下沿途景物的变幻。诗人写了“群山”的“转瞬”即逝,云彩的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江随山转”,水势湍急而骄横,“蹴沙啮石”,浪花飞溅。在对于这些景物的刻画中,处处突出了一个“快”字。由于舟行极快,“一山当头一对面,倏忽两山都不见”;因为快,周围的景物才千变万化,使人目眩;因为快,所以才疾风掠耳,“风声水声相鼓荡”。眼见“舷倾桅侧”,但终于安然无恙,显示出了舟人与篙师的沉毅意志和娴熟技术,与前面“舟人叫绝篙师喜”一句暗相呼应。最后两句“风乘我耶我乘风,便凌霄汉游天上”的上句,引自《列子·黄帝篇》:“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原意是: 我之乘风,风之乘我,孰能辨也。(张湛注)所表现的是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此处则表现了诗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快意和豪情,与前面的“世间快事那有此”相契合。诗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简直有直冲云霄、神游天际之感,使诗的意蕴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这当然与人的平步青云、一帆风顺的仕途经历有关,因而他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了基本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认识与肯定而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

最后一节八句,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是从这次顺风行舟联想到近年来历任日、美等国外交使节浮游四海,“足迹遍五洲”的经历,因而倍感“乘风破浪奚足道,平生奇绝输此游”的快意和自豪。这首以《下水船歌》名篇的抒情诗写到这里本已可以作结,而且余味无穷,恰到好处,但诗人偏不肯打住,又用“忽闻”引出另外四句,写了对岸的上水船,在纤夫们唱出有节奏的沉郁的“邪许”号子声中,“努力如虎”地在撞击着乱石的急流中艰难地一步一步行进的情景,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纤夫挽舟图》。最后用“百丈横牵上濑舟,三朝三暮见黄牛”结束全诗。黄牛滩本身在长江上游,湖北宜昌境内,不在广东。诗人显然是想借以突出逆水行舟的艰难,用以比喻人生道路之艰难有如逆水行舟,必须如纤夫一样“努力如虎”,奋力向前。在这里,诗人实际上寄托了自己的一种政治理想,即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豪壮之情。这正是黄遵宪诗歌创作中审美意识的特征之一。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抒情诗,语言生动,比喻贴切,形象鲜明,富有动感。全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人的讴歌下水船乘风破浪的奇观胜景中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激情。寄情于生动之写景,寓理于鲜明之形象,含蓄隽永,而人寻味。写景与抒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用韵多变化。除最后四句每两句一韵外,其余均为四句一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