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诗《野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绩诗《野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犊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据四部丛刊影明本《东皋子集》)

王绩是隋、唐易代之际的著名诗人。在那个时代里,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承袭齐梁绮靡诗风的宫廷诗,如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等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赞美帝王的应制、奉和之作,描写宫廷宴乐生活。诗篇构成了唐代诗歌肇始阶段的基本风貌。王绩的诗风,却与他们迥然不同,既无谄媚之态,又无雕琢之语。他的诗清新朴实,真挚自然,纯粹地表现了隐逸生活的情趣。王绩诗歌出现在那个时代,正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初唐前期诗坛里。《野望》这首优美的五言律诗,便是王绩最有代表性的名篇。

从结句运用“采薇”的典故看,这首诗当作于隋亡以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其兄王凝得罪了朝阁重臣,“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王福畤《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王绩乃托以风疾,辞官还乡。贞观十一年(637),又因家贫再次赴选,为太乐丞,终因怀才不遇,两年后又退隐归田。《野望》诗可能就是写在还乡的时候。

首联扣住题面,倏即锲入题旨。王绩挂冠归乡以后,有时也亲自参加些农务,吕才《王无功文集序》云:“君又尝葛巾驱牛,躬耕东皋,每著书自称东皋子。”东皋,便是他躬耕的地方。上句应题,点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下句写出“野望”时的举止神态和心理活动,流露出一种孤寂、苦闷的思想情感。“欲何依”三字,化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的诗意,暗示了自己在野望时产生苦闷心绪的政治原因。“徒倚欲何依”是全诗之“眼”,即全诗写景、表情的基本出发点。中间两联写诗人在薄暮中所见之景物。“树树”二句,是诗人登高远眺时见到的阔大而萧竦的秋景。诗人心中有着“欲何依”的情绪,因此当他择景、遣词时,便选中了最容易惹起人们愁思的“秋色”和“落晖”,不言愁而愁意自见。“牧人”二句,是诗人登高眺望时见到的具体的人事活动。牧人驱赶着喝足水、吃饱草的牛犊,猎户骑着挂满猎物的马,他们都怀着喜悦的、满足的心情“归家”了。面对着他们的无忧无虑、快乐安适的生活,诗人的内心添上了几分愁绪,他的“徒倚欲何依”的内心苦闷和仿徨,被眼前景物有力地反衬出来了。尾联二句绕回到首联的诗意上来,醒明题旨。“相顾无相识”,紧承颈联,是说诗人看到了牧人和猎户仔细辨认,他们中间竟没有一个自己熟悉的友人可以跟他共话短长倾诉胸中的忧闷和烦恼。于是,他发出了“长歌怀采薇”的深沉感叹: 只能怀想伯夷、叔齐那样的古代高士,把他们引为知己,过自己的归隐生活。结句与首联遥相呼应,在描写田园秋景抒发闲适情怀之中带着忧郁、感伤的情感色彩,透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个人的孤独感。

整诗疏野淡朴,真率自然,情景相生,结构严整。王绩从传统诗歌中找到了陶渊明的模式,在情韵、艺术上深得陶诗之神。他的诗风成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前导。但是,王绩改变了陶诗古风的形式,用五言律诗来反映隐逸生活。律诗萌芽于南齐的永明时代,经上官仪等人的努力,到沈佺期、宋之问手中才渐趋成熟,但早于沈、宋五六十年的王绩,已经写出像《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可见他对于唐代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慎《升庵话》评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时说:“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是很中肯綮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