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杨万里诗《初入淮河》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歌·杨万里诗《初入淮河》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其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三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十二月,金遣使来贺明年正旦;时杨万里任秘书监,被派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在北行途中写了不少诗,这三首组诗均作于是时。原作四首,此选其三。

时宋与金虽为两个国家,但所处的地位不同,宋仍以侄之礼事金;两国使节往来,接待进见之仪礼有殊。像杨万里这样一个处处关心国事以道德文章为时所重的人,这次出使,目睹金瓯残破、困处一隅的南宋形势,怎能不心事重重感触万端呢!

其一写入两国界河淮河时的心情。“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二语,是说我因奉使坐着官船从江苏、安徽两省间的洪泽湖出发,离开它的岸边沙滩码头向淮河驶去。一到淮河,我的心情很不舒畅。诗人的这种心情不难理解。淮河原是我国心腹之地的一条内河,可今天竟然成为宋、金两国的边缘界河,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以堂堂的中国居然以称臣、称侄之礼事奉女真;此次出使,还得以下国之礼向敌人低三下四,想到此,怎不令人悒郁悲愤?但身为使臣,又无法直接说出,便只能以“意不佳”三字含浑出之。“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桑乾河”,一名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朔县,流经北京附近,至天津入海,是北宋与辽国的边界。诗人想到当年宋使年年接送辽使于桑干河事,而如今宋金却以淮河为界,抚今感昔,写出这两句,在“天涯”上作文章。其构思与他《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诗“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边”是同一愤慨。由于作者于眼前景物中溶入了自己深层的沉痛感情,语虽平易而寄意遥深。

其二写船已抵边界时望中情景所引起的感触。“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二语,说船行已到边界线,淮河两岸的船只分江排列,泾渭分明。北边的船,全向北面行驶,南边的船,只向南面航行。大家同行一条河,却南北阻绝,人们不能自由往来。河虽以中流为界,但水中波涛却照样起伏翻腾,左右冲刷,浑为一体,谁也无法把它分为两半。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景物原是完整的,好端端的一条内地河流,却被金人以暴力强占去了一半,这种伤天背理的事能够长此以往吗?言外之意是,只怪南宋小朝廷自己不争气,一味向敌人采取屈膝投降政策,以致出现这样的怪现象,能不让人愤慨吗?“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二句说边界两面,都严加管制,不容稍有侵犯;而河中的沙鸥白鹭却依旧饮啄逐流,起落飞翔,或南或北,随意所之,大有人反而不如水鸟自由的喟叹!“只余”二字用得深刻、精巧,说明只有欧鹭能如此,别的都不行。“自在飞”,照应“无拘管”,暗示诗人心愿。这些地方最能见出作者的匠心。本诗乍看全是眼前景的客观描写,不曾表露作者意绪似的,然而仔细味之,不难体会出诗人蕴藏在深层的主体意向与情绪。

第三首写自己身为朝廷的使者,却不能给沦陷区的苦难同胞以些许安慰的自疚。“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二句,是说中原地区的父老们,遇到我这个朝廷派来的使者,便诉说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忍气吞声、饮泣无告的非人生活,盼望官军早日收复失地,把他们从水火中解救出来;作为一向关心国家、洞悉小朝廷内情的临时使者杨万里,既不能坦露直情,又不能捏造假情况欺骗自己的苦难同胞,只有劝他们不要作无补于事的幻想了。“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二句,拓开一层,用意同第二首的“只余鸥鹭”两句,以鸿雁南飞反衬北方父老有国难归,无限深愁,从心底流出,诗人悲愤难言的隐痛,可触可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