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敏
春风一夕动三山, 使者持旌出汉关。
万里干戈传御札, 十行书字识天颜。
身留绝塞援枹伍, 梦在行朝执戟班。
一听纶言同感激, 收京遥待翠华还。
顾炎武
此诗作于1646年。此时的南明政权由于南京、福州相继失陷,又迁到了延平,即今福建南平市。南明主也已易人,为唐王朱聿键。是年,唐王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并派人送来了这一诏书。诗题中的“使至”指的就是此事,原钞本题作“李定自延平归赉至御札”,可参。
“春风一夕动三山,使者持旌出汉关”,这里诗人在追述皇帝下诏书,派使节的事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使者拿着这样的诏书一路春风出了汉关。汉关,本来泛指北方的边关,这里借指南方的关隘,表明了诗人对明朝的眷恋。“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在当时遍地干戈、满处烽烟的形势中,见到皇帝的御札,如同见到了天子本人,诗人的兴奋、感激之情可想而知,恐怕不光是个人的荣耀,更重要的还是获得了报效国家社稷的机会,尤其是在民族危难之际。“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激动之余,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使命,他愿意留在边疆要塞,做一名击鼓抗清的战士,而自己心系朝廷,梦中还想见执戟朝中,做一名保卫皇帝的卫兵。这里的枹(fū夫)指击鼓的杖。汉朝皇帝的侍卫有执戟郎。“一听纶言同感激,收京遥待翠华还”,看到诏书后,诗人感动万分,盼望着收复京师的那一天,看到皇帝的仪仗凯旋。这里的“纶言”,指皇帝的诏书。《礼记》上说:“土言如丝,其出如纶”,故用“纶言”指诏书。
这是一首由收到诏书而起兴的七律,显然是诗人一气呵成,而又诗律严整。如首联,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别的表达激情的名句,像“春风得意马蹄疾”,“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的“动”、“出”两个动词的使用,使原本叙事的两句活起来了。颔联中的“千里”、“十行”两个数字、量词的对比运用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感激,无以报答的心情,使人能够产生无限的联想。颈联、尾联,诗人则通过“援枹伍”、“执戟班”表达了自己效忠明王、视死如归的决心。此时此地的效忠,不同于往日。明王朝已经覆亡,这时的唐王,也只是一个精神领袖,处境岌岌可危。这里有着诗人与民族、国家共存亡的深刻意义。这里的“收京遥待”,说是期待,还不如说是诗人自己的抱负、理想。
严格地说,《延平使至》是一首颂圣诗,但它融叙事、抒怀、表志为一体,拓宽了这类诗歌的主题,没有一般颂圣诗那种庸俗、媚上的浮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