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爱国诗词鉴赏《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塞下曲:唐代新乐府题,出自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六首,这是第一首。②天山: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山上冬夏常积雪,故又名雪山、白山。③折柳: “折杨柳”的简称。乐府《横吹曲》的一种曲调。④金鼓: 金指古代钲、錞、镯之类金属乐器。古人行军作战用鸣金击鼓指挥军队的行动。玉鞍:用玉装饰的马鞍。⑤楼兰: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鉴赏】 盛唐时期,西北游牧部族与唐王朝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写当时天山一带戍边将士,抗敌卫国,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诗中首先形象地描写了边塞环境的险恶。“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戍边将士远离家园来到天山,本是酷暑的五月,而天山虽没有漫天飘舞的雪花,却仍有寒气逼人的积雪。这里虽只说五月积雪,却不言而喻地表明天山地势高峻,四季皆严寒,气候恶劣。“花” 双关,既指雪花,也指鲜花。五月的天山有积雪,没有雪花,更没有此时别处盛开的鲜花。“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柳”也是双关,“折柳”指乐曲,“柳”也指柳枝。在边塞天山,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却见不到内地春天那随风飞舞的绿色柳枝。没有鲜花和绿柳,也见不到任何一点春天的景色。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将士们的表现怎样呢?他们抛开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心一意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他们英勇坚强、士气高昂地战斗在前方。“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白天将士们与敌人激战沙场,夜晚为了提防敌人的偷袭也不能安睡,只能怀抱马鞍打盹儿,时时刻刻准备着,一有战令即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晓”、“宵”对用,概括了将士们日日夜夜紧张的战斗生活;不用“枕玉鞍” 而用“抱玉鞍”,更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气氛。“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的是汉朝傅介子智斩楼兰王的典故。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屡次攻击杀害汉朝使臣,抢掠财物。汉昭帝元凤四年 (前77),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出使楼兰。傅冒着生命危险,英勇机智地计斩了楼兰王,打通了与大宛交往的道路,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我们的戍边将士要以傅介子为榜样,怀着必胜的信念和誓死如归的决心英勇顽强地去消灭敌人。

诗的前部分着力形象地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战斗的紧张,从而鲜明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们意志之坚强、士气之高昂、爱国热情之强烈。末尾典故的使用画龙点睛、雄快有力地表达了将士们豪迈的爱国激情,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文章作者:张静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