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步高
弹筝峡东有胡尘, 天子择日拜将军。
蓬莱殿前赐六纛, 还领禁兵为部曲。
当朝受诏不辞家, 夜向咸阳原上宿。
战车彭彭旌旗动, 三十六军齐上陇。
陇头战胜夜亦行, 分兵处处收旧城。
胡儿杀尽阴碛暮, 扰扰唯有牛羊声。
边人亲戚曾战没, 今逐官军收旧骨。
碛西行见万里空, 幕府独奏将军功。
张籍
张籍、王建在唐代以新乐府著称。这首《将军行》不仅是一首新题乐府,而且是一篇七言古诗,融七古与乐府诗为一体,是张籍诗的特点之一。
这首诗完整地写了一次战斗的全过程,从敌军入侵、拜将、赐旗、行军、分兵、战斗直到战后报功。而战斗的场面则写得很少。全诗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写出征前。首句道出战争发生的地址。“弹筝峡”,在甘肃平凉市西一百里。据《元和郡县志》:“泾水南流经都庐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行旅因谓之弹筝峡。”弹筝峡是古代军事要地。《周书·赫连达传》载:“太祖遂以数百骑南赴平凉,引军向高平,令达率骑据弹筝峡。”“有胡尘”,指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军队的入侵。这句既交代了战争发生的背景,是外族入侵,这就确定了这场战争是一场反骚扰的卫国战争,也交代了战争发生的地点乃军家必争的弹筝峡。这里离唐代都城长安也仅数百里之遥,说明这股“胡尘”不可轻视,所以以下三句写皇帝发兵。天子择日拜将,宫前赐旗,派禁军参战。“拜将”,古代任命大将的一种仪式。“蓬莱殿”,即蓬莱宫,原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改名蓬莱宫。“六纛”,“纛”,军中大旗。六纛,唐代节度使军中才可以树六纛。见《新唐书·百官志》。“禁军”,警卫皇宫之军队,诗中指唐之南北衙兵。“部曲”,古时军队的两级编制单位,这里泛指部属。以禁军为部曲,可见出朝廷对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弹筝峡在唐代属京畿道,何况“胡尘”已在弹筝峡东,离京都长安就更近了,这不能不引起朝廷高度的重视。
第二层次为诗的五句至八句,这四句写出征。“当朝受诏不辞家”句,说明将军忠心报国,这与汉代名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很相似。他在朝廷接受任命后,不辞家就带兵于咸阳原上扎营了。咸阳为秦代都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诗中指长安城外。诗之七八两句写行军的气势,战车盛多,战旗飘动,三十六军齐集陇山。“彭彭”,盛多貌:“出自《诗经·小雅·出车》:“出车彭彭,旗旐央央。”“陇”,指陇山。为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名陇坻,陇坂。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唐时这里为京畿道的陇州和原州。“齐上陇”中的“齐”字,写出军容整肃。这也暗示这场战争必然取胜。
“陇头战胜夜亦行”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三层次。这四句是写战斗本身。“陇头”是交兵之所。“陇头”,即陇山。《三秦记》称为“陇头”。陇头夜战,获得大胜,消灭了敌军的主力。又分兵各处,把沦于敌手的旧城池统统收复。“胡儿杀尽阴碛暮”;沙漠夜晚,胡兵被消灭完了。“碛”,指沙漠或不生草木的砂石地。由于入侵的胡兵全部被消灭,陇头原上归于沉寂,只听见牛羊的叫声。这里把这场战争保家卫国的意义写了出来,没有这场战争,就不会有安定的生活,生命财产就没有保障。
诗的最后四句是第四层次,写战胜以后。这是对战争意义的进一步引伸,也是对全诗的收束。“边人亲戚曾战没”二句,写出边地人民为这场战争作出的牺牲,他们的亲戚战死。战斗结束以后,只好跟着官军去收拾他们的白骨。诗的结尾二句含义颇深。“碛西”,大漠以西,岑参有《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碛西行见万里空”,一“空”字,表明万里之内不再有入侵的胡兵,这是广大士兵苦战的结果。可是帅府里只奏将军之功,而不提牺牲的战士,这与曹松诗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是一致的。
边塞诗是张籍诗的重要内容,以七言乐府来表现,显得尤其有气势。清人贺贻孙《诗筏》评曰:“七言古须轰雷掣电之才,排山倒海之气,乃克为之。张司业籍以乐府古风合为一体,深秀古质,独成一家,自是中唐七古别调,但可惜边幅稍狭耳……盖司业所病者节短,而元白所病者气缓,截长补短,庶几可与李、杜诸人方驾。”张籍边塞诗产生于中唐时期,这时唐王朝的疆域已大大缩小,战争发生的地点已不再是安西、塞外,而到了京畿地区,诗中不可能再有高、岑、李、杜边塞诗中那种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而只能汲汲于一两场战斗的胜利。但其爱国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