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冀勤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
此诗选自《延平二王遗集》(东鲁遁叟抄本)。
永历十二年(1658),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此时清兵已经侵占中原,郑成功的父亲业已降清。1659年,清兵追逼入云南,永历帝遂辗转逃入缅甸。郑成功便与张煌言相约会师大举北上,欲攻南京,进而收回中原。这首七绝便是出师前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晚明将领们欲收失地的决心和激情。
起句记叙了出师前的一次誓师活动,是指1659年6月间,郑成功率兵取瓜州以后,迅速转移,祭天祭地,吉服祭太祖,缟素(丧服)祭崇祯、隆武帝,三军临江恸哭誓师这件事,将士决心消灭清兵。第二句是说出师前准备的兵力和将要行进的路线,即集精兵十万,先攻江浙一带。第三句是说不怕天险,欲渡长江北上。长江水势险恶,自古以来视为天堑,无法飞渡。“投鞭渡”三字,是用清王多尔衮《与史可法书》中的话,“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是以长江之险来恐吓史可法,劝他投降的,而史可法严词拒绝,宁死不降。郑成功认为十万大军加上这种宁死不降的大无畏精神,是一定能击退清兵的入侵。所以,诗的末句明确地说:“不信中原不姓朱。”“朱”是明王朝君主的姓。郑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因为他深知“可怜故园已摧残”,“一望中原无净土”,早已下定“大明重整旧衣冠”(均见《满逆狂窜皇室益弱痛愤交加寸衷如割》诗)的决心。然而,事实是郑成功在南京城外便被打败,只能撤退,领导了台湾民众摆脱荷兰统治的斗争,直至最后胜利。
这首诗在艺术上并无多少值得称赞的地方,但是它明白如话,写出了一个爱国者的真情实感,这种精神便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