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英伟
中原久陆沉, 英雄出隐沦。
举世呼不应, 抉眼悬京门。
一瞑负多疚, 长歌召国魂。
头颅当自抚, 谁为垒新坟。
邹容
沈禹希,即沈荩,是一个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唐才常等在上海创立正气会,后又参与筹组自立军,准备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上海,不久又潜入北京,继续进行活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不惜大量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沙俄对清朝顽固派的支持。沈荩将这一卖国行径披露于报端。7月13日,清政府将他逮捕,杖杀于刑部狱中。因“苏报案”被关在上海租界西狱中的章炳麟(西狩,是他曾用过的一个笔名),获悉这一消息后,极为悲愤,写下了《狱中闻沈禹希见杀》一诗,“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与章炳麟同关在一狱的邹容,步其韵,和了上面这首诗。
这首五律和章炳麟的诗一样,对反清壮志未酬便惨遭杀害的沈荩以高度的赞美和沉痛的哀悼,也表明了自己不惜牺牲的决心。
“中原”二句说,国土久已沉沦,中原大地被外族所统治着,而那些从事反清复国的英雄们,常常只能隐姓埋名。“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章诗),沈荩从自立军失败之后,到被捕之前,一直隐姓埋名,秘密从事活动。
“举世呼不应”,沈荩为革命奔走呼号,而响应者却寥寥无几,世人依旧沉睡不醒。邹容著《革命军》,明畅激昂,意在唤起民众,革命图强。诗人在这里应是感触尤深的。“抉眼悬京门”,用春秋时伍子胥的典故。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曾多次劝谏吴王要防备越国的报复,吴王不但不听,反而赐剑命他自尽。他临终前愤激地说:“抉(jué,挖)吾眼置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世家》)诗人在这里意思是说,英雄虽然被杀害了,但他以身殉国,他的英灵将照临着后起者不断的斗争,就象伍子胥一样,要亲眼看着清廷的覆亡。
“一瞑”两句紧接着说:沈荩一死之后如果泉下有知,该有多少壮志未酬的遗憾和隐痛啊!我们后死者也只能长歌当哭,来召唤和祭奠这为国捐躯者的忠魂。
诗中最后说,今天,我们随时都会被断头,不知谁能为我们垒上新坟呢?隋炀帝杨广在面临覆亡时,曾照着镜子叹息道:“好头颅,谁当斫之!”(见《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诗人借用这一句话,表现了一种不怕杀头、勇于献身的大义凛然的豪情。在这里,既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亦有“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邹容《题谭嗣同遗像》)的情怀。这是一首悲壮的悼伤诗,也是一首慷慨的述志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