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祖咏·望蓟门》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①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 ①燕台: 即蓟北楼,亦称幽州台、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为招贤纳士所筑。一望: 一作 “一去”。汉将营: 实指安禄山军营,蓟门一带是安的根据地所在。以汉代指本朝,乃唐、宋诗人惯用的手法。②生积雪: 积雪遍野。三边: 指幽、并、凉三州,因其地处边疆,故云,后泛指边地。③烽火: 本指边地烧柴报警之火,用作边境战事的代称。侵: 一作 “连”。蓟 (ji) 城: 即蓟门关,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古时为边防要塞,常屯重兵把守。④投笔吏: 典出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请长缨: 典出汉代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
【鉴赏】 祖咏在盛唐诗坛上是颇有名气的诗人,他的诗作大都流连山水、着意风物,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情绪,属于王维、孟浩然一派。
《望蓟门》这首七律的写作年月未详,但这首诗却是祖咏诗中别开生面的作品。它一反诗人惯常的浅唱低吟的田园风味,刻画出燕北边境的壮丽景色和充满火药味的边塞风云,表达了诗人投身军旅、安边报国的壮夫意气。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选取典型的景物,描绘出边地特有的风光,景色壮丽、意境开阔,尤其是能把自然风光与边地战事融为一体,显出开阔的胸襟、昂扬的气势。诗人在一个曙色初露的早晨登上燕台,远望蓟门,视听所及,无不令诗人惊心动魄。起句的一 “望” 一 “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诗人用斑斓的彩笔展现出一幅边境战地风光图: 积雪遍野生出万里寒光,海畔云山簇拥着蓟门重镇,关门上的旌旗在晨风中高高飘扬; 军营里笳鼓喧喧已不是和平气象,沙场上报警的烽火直逼云天,更见战事激烈。这一切怎不令诗人生出惊心动魄的感受来呢?这和诗人惯常津津乐道的 “南山当户牖,清水映园林” (《苏氏别业》)、“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 (《夕次圃田店》)之类的景物相较,显然大异其趣,显露出祖咏心中的另一重天地。
诗的结尾引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弱冠请缨的典故,表明诗人希图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迹。虽然有的论者指出此处用典难免有熟烂之嫌,但应物斯感、触景生情,也显得很自然。从祖咏的遭际来看,他和孟浩然的 “不才明主弃”似有同病相怜的地方。建功立业,一展抱负是多数盛唐诗人的追求。然而,祖咏得中进士以后,未得实缺,乃官场失意之辈,隐逸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谁念远方客,长怀魏阙情”(《兰峰赠张九皋》),正画出他身在山水,心存魏阙的矛盾心态。当时盘踞燕北边境的安禄山,早有图谋不轨的意向,深为有识之士所担忧。清人高步瀛在 《唐宋诗举要》一书中引方东树对这首诗的评论说: “收记意有澄清之志,岂是范阳已有萌芽邪?” “范阳” 即指安禄山,“萌芽” 即指他反态已露。所以,这里投笔、请缨的用典,并非泛泛之词可比。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 中评祖咏的诗云: “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但就这首 《望蓟门》而言,无论造境寓意,均颇具盛唐气象,并不比高、岑诸人的边塞诗逊色。
文章作者:张隆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