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董孝子顺娘心》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董孝子顺娘心

话说东汉年间,慈城北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黄氏腿脚不便,患病多年;儿子董黯砍柴为生,照顾母亲无微不至。那时候,北山下还没有后来在唐朝时开挖的慈湖,却有一条小溪从董黯家门前淙淙流过,他们平时就喝这条小溪里的水。

董母年纪大了,难免犯糊涂。有一天,她突然对儿子说:“听说南山大隐溪的水好,能治百病,我想喝大隐溪的水。”董黯一听,感觉很为难:南山离家三十里,来回挑一趟水,一天工夫就没了,哪还有时间去砍柴挣钱换米啊?再说了,喝水怎么能治百病?但是董黯又想:孝以顺为先,老娘的心愿应该得到满足,况且她还是个病人;只要她老人家高兴,自己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二话没说,挑起水桶就出门了。

故事说到这里,让人想起《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如果唐僧要像董母那样,要喝很远地方的水,三个徒弟分别会怎么做呢?孙悟空神通广大,翻一个筋斗就把水找来了,很容易;猪八戒会偷懒,会把附近的水找来骗师父,说这就是很远地方的水;沙和尚最老实,会像董黯那样去挑水。这实际上也代表了儿女尽孝的三种方式:一种像孙悟空,神通广大,无论父母需要什么,都能轻松办到;一种像猪八戒,尽量偷懒,有时还包括善意的谎言,这样的儿女其实是很多的;一种像沙和尚,本事不大,但诚实不欺,能尽心尽力。董黯没有孙悟空那样大的本事,也不像猪八戒那样爱偷懒,他去挑水,就像取经路上的沙和尚老老实实挑担一样认真实在,这其实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容易做到,也最应该做到的尽孝方式。

从慈城出发到南山大隐溪去,途中得坐渡船过姚江。摆渡的艄公见董黯挑着两个空水桶,问他干什么去。董黯就说去给老娘挑水。艄公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傻呀,哪里的水不好喝,还非得到大隐溪去挑水?你看姚江水清澈甘甜,大隐溪也是姚江的支流,你挑两桶姚江水回家不就行了吗?”船上其他乘客也随声附和,都说这个办法好。董黯听了也不得不承认艄公说的有道理;可他又想——挑两桶姚江水回去,老娘未必能分辨得出来,但这毕竟也是欺骗啊!不行,一定要给老娘喝真正的大隐溪水,否则良心上过不去;也许老天爷可怜我们母子,老娘喝了大隐溪水,身体真能好起来呢!想到这儿,他下了渡船,坚定地朝着大隐溪走去。

当他挑着两桶大隐溪水快到家时,天都要黑了,却一眼望见老娘拄着拐杖坐在门口。这是“倚庐之望”啊,董黯鼻子一酸,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老娘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还故作轻松地跟老娘聊天。老娘喝了儿子挑来的水,当夜睡得很香。

两桶水不到三天就喝光了,董黯又得来回六十里去大隐溪挑水。他倒是不怕苦,可左邻右舍有闲话了,都说这母子俩脑子有病,放着家门口的溪水不喝,还非要去大老远挑水喝;又说这儿子也太傻了,这老娘也太不心疼儿子了。

闲言碎语传到董母耳朵里,这老太太也受不住了,对儿子说:“我不喝大隐溪的水了,我老婆子要死就死了吧。只要儿子过得好,早点娶上媳妇儿,我也就放心了。”可是她越这么说,董黯就越觉得应该继续挑水。问题在于听别人说闲话,老娘心里也不安啊,必须要让老娘安心才好。想到这里,他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好办法——他对老娘说:“我们搬家,到大隐溪去住!反正也没什么家当,搬家很容易的。”董母想了想觉得也是,儿子是樵夫,大隐溪那边也可以砍柴养家。于是“板舆就养”,董黯就把家搬到了大隐溪,从此董母每天都能喝到新鲜好水,也不用担心儿子来回劳苦奔波了。

他们在大隐溪边住了三年,董母的腿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当时有人就认为是董黯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是老天爷把董母的病给治好了。而在我们现代人想来,也许是董母的病本来就只需要疗养。若生活条件好一点,心情愉快一点,有些病确实也可能不治而愈。所谓爱心创造奇迹,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并不全是迷信神话。

董黯“汲水奉母”的故事讲完了,有人觉得这故事太普通了——难怪没有被列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其实,该故事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普通,在于它的真实可信。

慈孝就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