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慈孝神话十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慈孝神话十则

古人以神道身教,古代慈城的一些慈孝故事也带有神话色彩,宣扬因果报应,旨在劝人为善。

一、休休亭

冯景茂去慈城东边五里外的农庄检查农业。半路骤然下雨,有一陌生妇人向冯景茂苦苦哀求要拼雨伞。景茂说:“我虽然不忍心你被雨水淋湿,但男女授受不亲,应该避开嫌疑。”于是把雨伞送给那妇人,宁可自己淋雨。后来他又捐出自己的一块土地造了一座亭子,让行旅之人可以躲雨避暑,名曰“休休亭”。亭子造好以后,夜里梦见神仙对他说:“你做好事积德,送你三条做官使用的银带。”后来,他的儿子冯彰做了武昌同知,孙子冯安做了江都知县,曾孙冯震做了御史。儿子、孙子、曾孙三代做官,都系上了银带,就和梦里神仙对他说的一样。

休休亭在一些地方志上有记载。它的原址就位于慈城慈湖人家北侧的慈孝广场。

二、仙井

有一个姓倪的慈城人,手臂上长了一个瘤子,有倒扣的茶盅那么大,用什么药都治不好。有一天他在大宝山下甘井旁休息,有个脏兮兮的老人指着井边的水瓢说:“你能从井里取点水给我喝吗?”这个姓倪的就照着老人的要求做了,没有一点嫌弃的表情。老人喝完水说:“你真是个善人,我没啥报答你的。”说完用手在他的瘤子上轻轻抚摸几下就走了。一会儿,姓倪的发现手臂上的瘤子居然消失了。他赶紧伸长了脖颈四处寻找,那老人早已不见踪影。从此,人们就把这口井叫作“仙井”。

这个故事有点像“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故事,都是讲因为尊老敬老而获得善报。“仙井”位于慈城城西大宝山脚下,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写过一篇《大宝泉铭》,说:“慈溪县西二里有大宝山,山麓有泉,色青而味甘。”这仙井也许就是大宝泉。

三、清道观求梦

传说慈城清道观求梦向来很灵。明朝末年,有一个明朝的叛徒叫项煜,他害怕被追杀,就逃到慈城清道观躲避。他想预测今后的命运,就去向清道观的几座神像求梦。那是1644年农历七月十八日,他果然梦见神仙对他说了“不日太平”四个字,早上醒来很高兴,以为很快就能太平了,于是起来梳洗。正在这时,忽然有一百多个君子营的人冲进来,把他拖走了。君子营是本地读书人创建的一支反清复明的武装,最恨那些屈膝投降的叛徒,听说项煜躲在清道观,就来抓他。他们说:“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项煜这个叛徒,居然敢逃到这里来躲避。我们这是古越之地,报仇雪耻之国,岂能容纳项煜这样的污垢?”也不去禀告慈溪县令,直接将他绑了带到慈城西南太平桥,把他扔进江里淹死了。时间正是七月十九日中午。原来,神仙说的“不日太平”就是“不久将要在太平桥处死”的意思啊,项煜还以为很快就能太平了呢。

这个故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自古“叛徒没有好下场”,项煜的厄运不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吗?

四、鬼魂护家

周若虚在慈城城外的谢家店教书四十年,村里的老老小小他都教过。一天晚饭过后,他一个人在学馆里坐着。有个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冯某过来给他行礼,并邀他到家里去,说有要事相求,说完就告辞了。言谈之间,若虚感到冯某的表情很悲伤,他突然想起冯某不是已经死了吗?难道刚才来跟他说话的是鬼魂?不觉大吃一惊,立即就去了冯某家。

冯某的父亲正站在门口,看见儿子的老师来了,就挽留他在家里喝几杯。若虚也没跟冯父说明来意,两个人只是闲聊家常。不知不觉天黑了,冯父就留他在自己家楼上住下,住中间一间。隔壁是冯某妻子的房间,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哭,若虚点着蜡烛,开着门不敢睡觉。这时,楼梯口有一青衣女子三番五次来偷看,一开始只敢露出半张脸,接着露出全身。若虚大声喝问:“什么人?”那女子厉声说:“周先生,这个时候你该睡了。”若虚说:“我睡不睡与你有什么关系?”那女子反问:“我是什么人,与你又有什么关系?”说完现出披头散发浑身血淋淋的样子,拿着一条绳子直向若虚冲过来。若虚吓得差一点昏倒,忽然感觉背后有人用手扶住他,说:“先生不要害怕,学生在此保护你。”若虚仔细一看,原来是他那个死去的学生冯某。一转眼,冯某和那个青衣女子都不见了。

若虚赶紧大声叫冯父,冯父举蜡烛上楼。若虚把刚刚发生的怪事讲给他听。冯父马上叫儿媳妇王氏开门,没有人回答,于是破门而入,见王氏已经悬梁上吊了,赶紧把她放下来抢救,总算救过来了。原来,那天上午王氏和小姑子吵架,被冯父训斥了一顿,王氏一时想不开不想活了,于是恶鬼趁机而入,来取她性命,幸亏她丈夫冯某在九泉之下知道了,于是哀求若虚到他家里去,帮他家躲过这一场灾祸。

这其实也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故事,是说祖先虽然死了,但灵魂还会保佑家人,所以后人要记得祖先。至于宣扬天地间有恶鬼,如果一家人争吵,就会引来恶鬼,其目的也在于劝导一家人不要争吵,要“家和万事兴”。这个故事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祖籍慈溪。

五、石像托梦

慈城西北长溪岭下有一尊石翁仲,是明代某大官墓前的石像。这位大官的后代没出息,打算将这尊石像卖给别家,夜里他梦见石像流着泪说:“我在你家先祖的墓前守了这么多年,从道义上讲,怎么能让我走呢?”第二天,当众人合力要把这尊石像抬走,却发现石像重得出奇,勉强抬了几步,绳子就断了。这后代才向大家说了昨夜的梦,人们都很惊讶,就在原地给石像造了一座亭子,称其为“义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后人,要守护祖先遗产,不要做败家子,否则连祖先墓前的石头都要哭了。

六、牛助孝子

徐光大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个好官,可惜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徐雅涵是一个孝子,发誓要把父亲灵柩运回故乡慈城。在渡黄河的时候遇见冰冻,船不能行。众人怕船沉没,纷纷踏着黄河冰面逃到岸上,只有雅涵不忍抛弃父亲棺材逃生,要与之共存亡。众人都很同情他,既然船走不了了,就先用纤绳把棺材拉上岸吧,可是没拉几步,棺材陷进冰缝里,怎么也拉不出来。雅涵呼天抢地,血都哭出来了。别人束手无策,只能陪着他掉眼泪。正在这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头水牛,用它那粗壮有力的牛角,硬是把棺木从冰缝里给顶出来了。众人无不欢呼:“一定是老天爷同情孝子,派了这头牛前来帮助啊。”大家一起努力,终于把棺材拉到了岸边。徐家人感激水牛的恩德,发誓从此不吃牛肉,坚持了四代人。

这个故事是想说老天爷保佑孝子。但现代人也许会想:如果用火葬,只要带回一个骨灰盒就可以了,甚至“青山处处埋忠骨”,更不用水牛来帮忙了。可见社会的进步也会逐渐改变人们的尽孝方式。

七、邻火不焚

桂恭的父亲桂宗蕃曾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书编成后因病没有授官,回家休养了。桂恭八岁的时候就能体贴入微地照料父亲,成家以后对父亲更为孝顺。凡是来探望父亲的客人,他都要请人吃饭,让父亲高兴。宗蕃脾气不好,每次只要稍不如意,就发怒绝食,每当这时候,桂恭夫妇俩就跪在父亲床前,等父亲气消了才敢站起来。父亲上厕所、洗澡之类的杂事,也都由桂恭亲自护理,四十年如一日。有一年,邻居家起火,火势蔓延,宗蕃病重无法逃避,桂恭抱住父亲痛哭,誓死不离。一会儿风停火灭,父子两个化险为夷。后来,桂恭也得了与父亲一样的病,忽然有老人敲门,送来一颗药,给钱也不要,出门便神秘消失。桂恭吃了这颗药,病马上就好了。人们都说这是桂恭纯孝之报。

古人相信孝能感天动地,如南朝梁元帝《孝德传序》所谓孝心“能使甘泉自涌,邻火不焚,地出黄金,天降神女”。桂恭遇见的就是“邻火不焚”与“天授神药”这两个神话。

八、天授神药

慈城南门原来有一座钱孝子坊。钱秉虔的父亲钱象正因为家境衰落出外谋生,一去不回。母亲周氏带着儿子艰难度日。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秉虔才九岁,就已经能做一些手工活儿换米养家了。有人送他一点糖果食品,他必定带回家孝敬母亲。十四岁那年,他决心独自出门去寻找父亲。经过五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在辽东把父亲找到了,依靠做肩挑小贩积攒的一点钱,他准备接父亲回老家。在途经江苏宿迁时,他父亲病重,百药不治。秉虔祈祷神灵,准备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拌在药里给父亲服用。这时也有一位老人上门,说:“你是孝子,不要毁伤父母给你的身体。”说完送他一颗药,他父亲一吃下去,病马上就好了。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有一个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钱孝子则是未成年寻父这应该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但诸如“老人赠药”这一类情节与前面的桂恭故事如出一辙,说明古人为了弘扬孝道,虚构这样的故事都成习惯了。

九、瘟疠当避孝妇家

周佩兰妻王氏,丈夫去世时,儿子才三个月大,一家人生活全靠她做针线活勉强维持。她却还要每天省下一点钱用于朔望做祭祀,祈祷列祖列宗保佑。有一年当地饥荒加瘟疫,公婆及小姑都染上了瘟疫,王氏每夜焚香祈祷,叩头流血。有一天晚上,她婆婆梦见神仙对她说:“瘟疠当避孝妇家。”第二天,全家人的病果然都好了。

十、秦三遇仙

慈溪人秦三,家贫,腿上有残疾,还要奉养老母。有一次,一个道士对他说:“你跟我走,我给你治病。”随即往他脚上敷药,他的腿疾马上就好了。于是秦三禀告母亲,说要跟道士走。道士让他闭上眼睛,用胳膊夹着他腾云驾雾,向天边飞去,来到了一座海上仙山。山上人惊讶地问:“他只是个凡人,怎能到此仙境?”道士说:“他家数代供奉《太上感应篇》,用来教育子孙,善根不断,所以收他为徒。”过了没多久,因秦三思母心切,道士只好带他返回。这样一个来回,就已经过去十三天了。

这篇故事选自《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太上感应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善书,宣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秦三家里几代人不断学习《太上感应篇》,说明他们用心向善,是一个积善之家,于是神仙就来帮他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