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慈湖家训的当代价值》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慈湖家训的当代价值

一、慈湖家训与家风

慈湖家训是指南宋大儒慈城人杨简整理的《纪先训》,见于《慈湖遗书》卷十七。《纪先训》主要记载杨简之父杨庭显(人称老杨先生)言行,共252条。就内容来看,《纪先训》具有家训性质:其首尾两条均要求“吾家”子弟当如何修身;明代慈城杨状元之父“后学同邑”杨世思更是直接称之为《纪家训》。但全部252条未经分类,不像《颜氏家训》《温公家范》那样有目录章节,是一个家训“半成品”。因老杨先生常居慈湖之滨,杨简被称为慈湖先生,故称《纪先训》为“慈湖家训”。

慈湖家训具有全国影响:明代学者冯从吾称“慈湖《纪先训》娓娓数千言,至今光耀简册,见杨氏世德之盛”;清初学者黄宗羲《宋元学案》录有《纪先训》60条;清代雍正帝御制《悦心集》也收录了“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尤大”(124条)等3条。清代学者全祖望《石坡书院记》称“桂氏自石坡以后,世守慈湖家法”。浙江淳安地区有《严公祠合修宗谱》,其中《子陵公家训》56条全部抄录自《纪先训》,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慈湖高弟钱融堂在淳安讲学多年,“淳安之士,皆为慈湖之学”,于是淳安严氏将慈湖先训当成了自家祖训。

慈湖家训对慈湖后裔影响深远:光绪《慈溪县志·金石》录有“先公承奉手训”27条,也就是家训27条,一直镌刻在老杨先生墓碣之上。据《四明谈助》记载,自南宋至明代,尚有《成化四明郡志》的编者杨实“世绍慈水家学”。明代吏部尚书王直《重庆堂记》称“杨氏盖慈湖先生之后,由慈溪徙鄞,一门四世萃于一堂,盖自慈湖诗书之泽至于今”。又据《宋元学案》及《慈溪县志》,有明一代,尚有杨简五世孙杨芮、六世孙杨伯纯、七世孙杨圭、裔孙杨淡,“世笃先训,不丧所守”;至明朝灭亡时,慈城还有一位遗民之妻杨氏,“慈湖裔也”,与她丈夫一样“甘苦食贫以遂志”,表现了一种不食周粟的崇高气节。

作为慈湖家训的编作者,老杨先生父子更是两位品德完美的君子。陆象山盛赞他们父子:“年在耄耄,而其学日进者,当今所识,四明杨公一人而已”;“四明士族,多躬行有闻,公家尤盛,阖门雍雍,相养以道义。”尽管朱熹等学术论敌,尽管激烈批判杨简的哲学思想,也无不称赞其人品高尚。

老杨先生父子都很有爱心。《宋元学案》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老杨先生菜园里的蔬菜常被人偷走,他问园仆如何防盗。园仆说,就当分一点给小偷好了。他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老师啊。”这便是孔子所谓“君子不尽利以遗民”。

还有《宋史》记载:杨简在朝为官时,北方金国遭遇饥荒,百姓纷纷南下逃难。南宋边将隔着淮河放箭,阻止灾民过河。杨简知道后很伤心,说“薄海内外,皆吾赤子”,立即上奏朝廷,请求给北方灾民一条生路。也许在当时南宋边将看来,阻止敌国百姓入境有利于本国安全。但在杨简看来,北方和南方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家人,不能弃之不管。

老杨先生享年82岁,杨简享年86岁,这在平均寿命不到60岁的两宋约30位著名理学家群体中可谓绝无仅有。这与他们父子的生活哲学是分不开的。他们父子是“仁者寿”的典范,慈湖家训可谓“有德者之言”。

二、慈湖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慈湖家训里,我们能读到大量关于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可以为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关于“富强”,慈湖家训认为,治国者要把德教放在重要位置,把培育和弘扬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个基础打好了,国家就能富强,财用与夷狄这两个内忧外患也就不难解决了。

善治国者必以德教,德教行则治道成。彼忧财用与畏夷狄者,不足语此。时论有以夷狄为畏,财用为忧。先公曰:宰相优劣,但以此考验。(186条)

三代之治天下,欲使民无失其善性而已,更无二说。(32条)

“三代”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欲使民无失其善性”也就是启发人的善性,树立共同信仰,培育和弘扬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慈湖家训把“民主”看作一种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提出执掌权力的“大人君子”应抛弃个人欲,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

大人君子兴言立教皆奉天命,岂有己意哉?(71条)

处世采取众人之善而用之,则不劳矣。(170条)

关于“文明”“和谐”,慈湖家训认为,可以用一种“慈爱恭敬”的态度去贯彻实现;至于如何处理邻国关系,也不过本着“慈爱恭敬”依理而行,反之,则容易招祸兴戎。

慈爱恭敬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安富尊荣由此而出。(51条)

外国使命乃宾客也,宾客之义有爱敬焉。至于论国事,亦自有理。以理从事,则优游不迫。或有忌心,或有胜心,则与理相违,故劳神,故招祸兴戎。(176条)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关于“自由”,慈湖家训认为,充满物欲贪染的心是不自由的,不被名利束缚的心才是自由的。

一堕人欲,念虑颠倒,举止轻浮。此语可谓甚善。(72条)

人为舍宇等物遮了眼,朝晚区区而不自知。(44条)

胸中无贪染,目则明,耳则聪。(135条)

人知逐物之乐,不知不逐之乐。(149条)

关于“平等”,慈湖家训认为,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道”的追求,获得精神与人格的平等。

道无大小,何处非道?当于日用中求之。衣服饮食,道也;娶妻生子,道也;动静语默,道也。但无所贪,正而不邪,则道不求而自得。(226条)

大中至正之道,近在日用,见于动静语默,不必他求。(150条)

各行各业、生活时时处处都有“道”,只要按照“道”的要求工作生活,则人人都是圣贤,人人都平等。所以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恭敬谨慎,不能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对孩子也要讲平等,不能溺爱,也不能要求太多。

人贫贱则忽之,事微细则不谨,若此者,人以为常,君子于此战战兢兢,敬心无二。(84条)

财物大多,反害子孙,人罕知之。(119条)

儿女不责备他聪明。(224条)

关于“公正”,慈湖家训认为,只要按“道”“理”的要求行事,则“公正”就在其中,也容易得民心:

自己有道,则人自化(39条)

治人不在威,得理则人敬服。(218条)

怒人而人不畏,以其失理也;未怒而人已畏,以其得理也。(36条)

关于“法治”,慈湖家训认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都要遵承法度;“大人君子”出于私见而改变祖宗成法,其危害性大于萧规曹随。

立家有法度,人不敢慢易。(174条)

立家有道,则邻里悦而归之,以是为验。(199条)

处世遵承法度,不失大人君子之体。夫有变更者莫不虑其有失,然遵承法度,纵失,所失亦轻。或出于私见而有失,则所失重。大人君子于法度有变更者,盖不得已。(183条)

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关于“爱国”,慈湖家训认为,不要把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要公而忘私;做官要对得起君上、民人和祖先,要知进退。

君子以国为先,祖宗次之,居官以民为先,子孙次之。(171条)

吾家子弟或忝科第,未可遽入仕,必待所学开明,从而自试,上不误君上任委之心,下不失民人倚赖之意,九泉乃祖于此无憾矣。(60条)

关于“敬业”,包括勤奋学习与扎实工作。慈湖家训认为,要立足本职,在实践中学习;要善于学习,将生活与学习合而为一;不要追名逐利,不要好高骛远。

即事即学也,即此下笔处即学也。(147条)

倘有志于学,见贤者亦学也,见不贤者亦学也,喜乐亦学也,忧苦亦学也。学至此,学乃吾之全体。(227条)

近世多贪逐利名,彼此营营,遂成风俗,故不长人才。(161条)

慈湖家训认为“诚信”“友善”都是不但对他人有好处,而且对自己有好处,所以要至诚待人,宽厚待人。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尤大。(124条)

至诚则百行并生。(125条)

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乐人之凶,彼未必凶,而己已凶矣。(13条)

人心不明,互有得失,贤者所以尚恕。(130条)

杨简曾回忆父亲的教诲:

“子弟读《礼》,不可以世俗讳忌特缺其礼,令简书之册以示人。(210条)”——老杨先生曾要求杨简把子弟所要遵守的“礼”书写下来,由此可见他对于礼教的重视。我们剔除礼教的封建因素,可以说《慈湖家训》所提倡的“礼”,也就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是做人的规矩,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外化体现。对当今家庭教育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