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清儒潘平格论慈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儒潘平格论慈孝

潘平格,字用微,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他和同时代的黃宗羲是学术对手,全祖望曾说宗羲“最斥潘氏用微之学”;而有人盛赞用微“儒门之有潘子,犹释氏之有观音也”,把他比作佛祖门下的观音菩萨,人气极高。用微的慈孝语录选自他的《潘子求仁录辑要》,其中涉及孝的道理、孝的意义、孝的方法。

一、爱亲敬长即圣贤

用微认为,如果人人都真诚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把这种爱亲敬长的良知推广到日常生活中,那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高尚的圣贤事业,无论农民、工人、商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之人。人固有贫富贵贱,但每个人的爱亲敬长之心没有高低贵贱。每个人只要发扬这种爱亲敬长的善心,就能做一个圣贤之人,就能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苟人人笃其爱亲敬长之良,人人扩而充之于人伦日用,则经管艺业皆圣贤之事,农工商贾皆圣贤之人。盖事有闲忙,而爱亲敬长无闲忙;人有贵贱,而爱亲敬长无贵贱。家家致谨于事亲从兄,则家家复性求仁,家家成其为孝子悌弟,则家家圣人贤者。

弟子问“求仁”的方法,用微告之以“爱亲敬长”。弟子请益,用微曰“达之天下”。弟子认为“爱亲敬长”容易做到,而“达之天下”让人感觉很空泛,用微指出“达之天下”之所以空泛,是因为“爱亲敬长”做得不扎实。“达之天下”和“爱亲敬长”道理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浑然一体:“爱亲敬长”就是与父母兄弟浑然一体,“达之天下”就是与天下万物浑然一体。只要与父母兄弟浑然一体,就能与天下万物浑然一体。

今之不能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者,正是其父子兄弟不能浑然一体也。若父子兄弟已浑然一体,有不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乎?自然而爱真爱油然,自然而敬真敬盎然,浑然父子兄弟一体,浑然天地万物一体矣。故求仁之学,只专力于孝弟而已,无不尽,不必更觅工夫也。

这里所谓的“浑然一体”,其实就是“我”与父母兄弟、天地万物有一种休戚相关、感同身受的情感,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表现则是无我无。“爱亲敬长”与“达之天下”,二者所成就的功业有大小之别,而无私无我的圣贤境界却是一样的,因此用微的“求仁之方”适用于每一个人。

二、百善孝为先

用微说,曾见过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小老百姓,却真的很有孝心。而真有孝心的人,就一定能为周围老百姓做好事,爱护生命,并且非义不取,见义勇为,百善皆从孝而来。

尝见有终日营生之小民而爱敬真至者矣。爱敬真至,则必为善于乡里,慈心于物命,而取予不苟,非义不为者矣。

他还认为,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也一定具有百善;只要推广这一颗孝心,就能正确对待所有的人,正确对待天下所有的事物,这当然是就正确的态度而言。

孝者必悌,孝者必慈,孝者必忠,孝者必信,孝者必夫妇有别,只一孝已贯彻五伦,只一孝便举心加彼以保四海。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用微看来,“亲亲”必能“仁民”,“亲亲”必能“爱物”;若不具备这些美德,只能说明“亲亲”做得不够,未到达至诚无私的境界。

三、事困苦的父母

用微幼年丧父,寡母年迈,家境贫寒。他切身感到,对于贫贱的父母、衰老的父母、独居的父母更应加倍尽孝;对于他们,不是索取更多,而是要奉献更多的爱。

予居贫贱,值寡母衰年,窃谓人子事父母无不当尽其诚孝,惟是适当贫贱,或值父母衰老鳏寡,更宜留心。事贫贱之父母,当倍竭力于事富贵之父母,富贵之父母安乐,贫贱之父母忧劳也;事衰老之父母,当倍竭力于事壮健之父母,壮健之父母能运动,衰老之父母待扶持也;事独居之父母,当倍竭力于事具庆之父母,具庆之父母两情各惬,独居之父母苦怀自忍也。

要加倍孝顺贫贱的父母、衰老的父母、独居的父母,做到这些当然很难,但所谓疾风知劲草,唯其如此,离用微所谓的圣贤境界才越近。

四、不怪父母不慈

舜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首,他用慈悲大爱感化了原来对他很坏的父母兄弟,他是天下孝子的榜样。用微认为,对老悖的父母,应当学习舜的做法。作为儿女,不应该责怪父母不够慈爱,而应该自责:我为什么不能像舜一样感化父母?如果能这样不断地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唤醒良知,使赤子之心不被污染,离圣贤境界就会越来越近。

舜,人子也,我亦人子也。舜事顽嚚之亲而可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事教养真至之亲而尽道不如舜,不特可愧,亦诚可忧也。自省自愧,自愧自忧,忧愧自深,勉强日笃,则爱敬真心自油油无间,而可不失孩提赤子之良矣。

父母不慈而子女不孝,看起来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而用微认为,立志做一个圣贤仁人,就不能停留在以直报怨的境界,而应该以德报怨,就像舜对待父母那样。

五、谕父母于道

父母也会犯错误,如何劝导父母接受正确意见?怎么劝比较好?用微认为,先要得父母的欢心,然后才可以相劝。如何得父母的欢心?就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父母自然就会开心。自己的事情都没做好,怎么能劝父母呢?

事父母须先得其欢心,然后可谕亲于道。不然,虽谕之,不从也。又须大有害于义者,委曲转移之;无害于大义者,曲从之。若每事规正,则触亲之怒,必无转移之日矣。大约先得其欢心,肯从我于道,然后细事亦可规正。

只在自己事事尽分,事事得当,自能得亲之悦,自能动亲之心,谕亲于道,至此亦易为力。

还有,不是每件事都劝,也要区分大小,讲究策略。对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要尽量顺从父母心意;不能事事都持反对意见,不能急于求成。

六、兄弟之道

用微说,兄弟小时候一起玩耍,非常亲密。至于后来兄弟之所以失和,一定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要想想自己哪里没做好,不要责怪兄弟对自己不好。

兄弟幼小之时,牵袂携手,怡怡爱敬。其有不爱不敬,是我兄道弟道之未尽。但求所以自尽其兄道弟道,而不尤兄弟之不爱我敬我。

一生问:“兄行不义,谏之不从,奈何?”曰:“亦是吾子所行多不合道,原不满于令兄,故谏之不从。今不得以口舌争,须是吾子事事尽道,委曲感通,所谓以身谏,毋以言谏。”

学生问:如果兄长做了坏事,又不听劝,怎么办?用微说,那也是因为自己原先做得不对,让兄长讨厌了,所以才不听你的劝。如今,也不能靠兄弟吵架解决问题,要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兄长心中的不满情绪消除了,你才劝得进去。要以行动感化,避免口舌之争。

七、朋友之道

用微说,对待朋友与对待兄弟亲人的道理都一样。要劝的话,也要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这样朋友才听得进去。还有,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朋友却不能每件事都严格要求,要管大不管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劝告朋友,也是这个道理。

又曰:“不特于吾亲为然,即交朋友亦然。自己事事尽份,事事得当,自能起朋友之信,自能动其兴起之念,忠告善道,自肯听从。”

又曰:“在自己份上无分大小,事事尽道;若人份上,正其大而不正其细,一切宜然。故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用微在此强调对待朋友与对待父母兄弟相同的一面,即都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从方法上讲当然也是对的。其实按儒家本意,对待朋友与对待父母兄弟在根本原则上有很大不同:父母兄弟以天合,君臣朋友以义合。对君臣朋友必须以礼节之,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可以选择离开;对父母兄弟,即使三谏而不听,也要号泣而随之,始终不离不弃,因为在儒家看来,儿女之孝和父母之慈一样,并不完全遵循对等交换的原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条件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