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凤王家
慈城中山路上有王家祠堂遗址,俗称王家大门。这个家族从明初知县王桓开始,七世簪缨,成为官宦世家。王桓有四个儿子做官:尹发官广东参议,尹实官中书舍人,尹和官金溪知县,尹哲官石城知县。尹和有三个儿子做官:王来官工部尚书,王复官刑部主事,王鼎官广东佥事,人称“三凤”。因此,县志称赞这个家族“庆泽深厚,世罕及焉”。
王桓,字彦贞,师从宝峰先生赵偕。早年家居时,乡里凡有大小纠纷,都请他做裁判,他总能让双方心服口服,人称“明白先生”。洪武四年(1371),有司把他推荐给皇帝朱元璋,经一番面谈,皇帝很满意。一年后授国子学正,转河南知县。王桓感激皇帝知遇之恩,勤政爱民,经常到民间访贫问苦,态度和蔼,“相语如家人父子”。民间有兄弟相争闹到官府,王桓自责道:“教化不明,道德沦丧,这是为官者失职,罪不在百姓。”于是自己惩罚自己,连日站着听事。老百姓见县官这样自责,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主动请罚,兄弟和好如初。
王桓的儿子王伯燻,字尹和,曾任金溪知县,尤其重视对儿子的劳动教育。他说:“我见富贵家子弟大多骄傲懒惰,不懂孝悌,我不能让我家孩子从小养成不良品质。”于是在县衙后面辟出一块农田,召农民教他的孩子耕种,让他们从小体会劳动的艰辛。他教儿子“知劳忘逸乃德,知逸忘劳乃欲。从德斯成,从欲斯倾。”意思是要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不要贪图享受;好习惯使人成功,纵欲使人沉沦。
伯燻去世较早,三个儿子尚未成人,从此教养孩子的重任就全落在夫人张氏身上。张氏,名相,字敬助,余姚人。她的父亲张天民,很早就看好这个女儿,教她读书。张氏出嫁时,天民叮嘱她说:“生下孩子要马上向我禀告。”张氏产下第一个孩子,天民说“来矣”,取名王来;产下第二个孩子,天民说“复来矣”,取名王复;又产下第三个孩子,天民说“亦足与二兄鼎立”,取名王鼎。后来,三兄弟果然成了“三凤”。张氏是慈城历史上著名的贤母。王来兄弟成名后,特意建了一座“慈训堂”,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王来在外为官时,常与母亲张氏书信往来,这时张氏对其仍不忘谆谆教诲。王来任总督远征贵州,张氏亲手缝制汗衫给儿子寄过去,说:“不是不放心你,而是想让你知道母亲身体康健,你只要安心王事,不必担心家里。”王来凯旋后,张氏又去信告诫,要他谦虚谨慎,知所进退。县志载有她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大意是告诫他不要居功自傲,“成大功者不言功,必归功于上,分功于下”,始为大臣之度;要懂得功成身退,“今既成功,速荐贤交代,解兵柄,处闲散,或拜表归养,忠孝两全”。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皇帝知道了,皇帝也很感动,赞道:“贤哉,来母!教养乃至于斯。”天顺丁丑(1457年),张氏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皇帝遣浙江左布政使白圭谕祭,敕文第一句就说,“尔以贤淑克教厥子”,称赞她教子有方。
王来是“三凤王家”官阶最高的一位,却并非进士出身。他于宣德二年(1427)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时年32岁。曾任新建教谕,当时宁王府举行祭祀,都要让郡县秀才去充当乐舞,排演时间长,妨碍学业,王来提出用附近的道士或王府兵丁来充当这些角色,以便让秀才安心读书。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在全国各王府推行。他的这一建议受到读书人的极大欢迎。宣德六年(1431),他担任苏、松、常、镇四府巡按御史。太监陈武打着太后的旗号下江南,地方官员都忌惮他,只有王来数次制止他的不法行为。陈武回京向皇帝告状,皇帝问谁在那里当巡按御史,回答说是王来,皇帝称赞王来真是一位贤臣。等王来回京复命,皇帝还特意对他进行了奖励。之后英宗即位,少师杨士奇推举王来担任山西左参政,不出数月,当地百姓把他比作包公再世。侍郎于谦巡抚山西,也发现王来堪当大用,可以越级提拔。王来为官清廉,才识过人,但执法过严,疾恶尤甚,有一次因公事杖责不称职的知县,一次就打死了十个,为此被捕入狱。后来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相当于问责官员复出。经过这番教训,王来的作风变得平和,而政绩依然卓著。正统十三年担任河南左布政使,十四年改任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土木堡之变,也先包围北京,英宗被俘,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王来督兵勤王,渡黄河,声援北京。景泰元年(1450),贵州苗民暴动。王来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会兵进讨。首战退敌,俘斩三千余人。后又连战连捷,接着攻破敌寨三百余座,迫使对方请降,缚献苗王韦同烈。暴乱平息后,王来在当地立了一块“平蛮恩信碑”,碑末注明“虎贲鹰扬骁勇官军一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员名”,再加上几万民工。也就是说,这场战役中,他指挥军队多达二十万人。因功晋升工部尚书。天顺元年(1457),其母张氏去世,王来辞官奔丧,随即致仕,于成化六年(1470)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王来常年在外为官,写过一首《思亲》:“家乡隔越万重山,迎养常嗟道蹃难。定省久违甘旨缺,归心恒与梦魂还。遥怜诸弟娱莱服,尚想群孙慰寿颜。忠孝百年期两尽,何时投老董溪间。”以此表达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遗憾,他希望尽忠之后告老还乡,还来得及侍奉母亲,期待忠孝两全,这才是人生的圆满。
王福征,字星甫。《王氏绿野堂遗编》有“壬辰进士六世孙福征刻”字样,说明他是王来的六世孙。在他还是秀才时,有一次在去学馆的路上,他捡到一袋钱,内有银子十七封,于是停下来坐等失主。一直等到傍晚,才见一人急匆匆赶来,福征问他是否丢了东西,那人说:“我借了一百七十两银子做生意,脱袜渡溪时,把银子忘在这里了。有拾得者,愿分一半作为酬谢。”福征问清情况,将银子如数奉还,不要任何报酬。那人叩谢而去。当年,福征考中举人,很快又考中进士,历官苏州知府,致仕而归,享大寿。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善有善报的故事。
“三凤王家”有家训十四条,见于《慈溪王氏宗谱》,是王来的伯父王伯煇编著的:
一、祭以敬为实,以礼为虚,故必先斋戒清心,沐浴洁体,由见闻而思,到不见不闻之地,形声莫接,自然冥通,合漠祖考来格。若徒丰其品物,洁其器皿,盛其礼乐,华其服饰,祖宗不享。
二、正名分。人有夫妇,后有父子,不可色升爱选。有父子,后有兄弟,不可手足相残。推至九族,莫非一人之身所分。苟知同所自出,自无欺凌,而尊卑秩然,合族雍睦矣。
三、富贵贫贱是学问大关头,一差万错。富贵不必避,只要谦恭好礼,不可放肆骄侈,以势焰加于父兄宗党;贫贱不足羞,只要立志清高,不可谄奉卑污,致嗟来受人嘑蹴。子孙慎之。
四、合家大小都用尽礼,所以父慈则子孝,兄爱则弟敬,夫和则妻柔,福日至矣。万一责善乖张,各争理是,反无道理,祸自来矣。
五、各安职分,士农为上,工商为下,苟失身奴隶,沉迷释道,原非人类,自甘暴弃,不入宗谱。
六、妇勤纺织,酒食是仪。苟盛妆出游,贤智先人,便无规矩,岂是闺风。
七、早教弟子,成童即入小学,十五则入大学,自然心地开朗,周旋中礼。苟禽犊之爱,宽之异日,异日不可教矣。
八、无听唆调。一家是非,定有曲直,各执己见,未免各有是处、各有非处,若将自己非的藏过,偏将别人非的添增,未有不争。再兼外人传诵挑剔,未免幸灾乐祸,骤闻必然激怒。我或清夜思量,自知不是,在外恐人晓得,未免遮掩,亦是悔悟处。被人当面指破,无从躲闪,则径直为非,不复返顾矣。可不慎欤?
九、不可有私蓄。瞒隐父财便是不孝,欺骗兄弟即是不友,思夺继产而以命立为名,思济私橐而以假公为事,有名无理,难掩明人。
十、不可赌博,盗贼皆起于此,故予以恶名曰赌贼,究其末路而言也。俱游手放僻之人为之,若有四民之业,非但不为,而自无暇为矣。
十一、不可受口体之累,故衣食务在适中,取其足御寒疗饥而已。若必华躬适体,穷极轻暖,若必下箸千钱,罗列山海,势必乏绝而流为乞丐。慎之慎之。
十二、通那财物,人孰无之,务在信行。到人称贷者,不可负欠;逾期取息者,不可滚算叠盘。
十三、祖宗基业,分授自有厚薄,兼并不可恣意。苟乘急而取,设计而谋,先丧心术,岂能长保。即婚丧患难不得已而归我,尚用辞让;假年远日长,备原价而取赎,不宜勒掯。至嘱至嘱。
十四、生而颖异,即用延师友,善砺以攻苦,不可以难救目前而失彼远大,亦不可以轻废半途而误乃终身。务要才学识兼到,而又能谦退雍容,又要时、命、数相安而绝无怨尤愤恨。止尽其在我,而或发之身,或发之后,任造化自为颠倒。
具遗训十四条,望贤子孙勉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