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有一条老街,一条南北走向青石铺就的老街,因其长而窄,俗称扁担街。扁担的中心叫五世坊,也叫中心街。这里店铺云集,有做南北货生意的玉源昌老字号,有百货店,茶食店,布店,饭店,当然最具人气的就是我外公顾福康开的茶馆了。
茶馆坐南朝北,门面宽敞,一个大厅可摆十张方桌,不似现在茶楼雅座包间私密,众人聚在一起,很热闹。大厅西头有一四角见方的土炉子,一如汪曾祺先生在《沙家浜》剧中写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那土炉上确实有七孔炉眼,像放大了的蜂窝,上面坐着七把锡铫子,不是铜的,我想外公小本生意,他置不起那铜铫子,但煮的水倒是正宗的长江水。每天大早,天还蒙蒙亮时,外公就卸了挞子门,点火生炉煮水。挑水的小陈,晃晃悠悠地挑着两桶清凉凉的水注进那两口大缸里,打上钒,水更清澈。水烧沸后,七把锡壶的嘴儿爭先恐后地吹起欢快的哨音,欢呼着茶客早点到来。
天亮了,茶客不邀而至,有做生意的,有摸鱼打铁的,有跑腿帮闲的,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但同一个嗜好:喝茶,品茶,闲聊,会友。
外公的茶具,颇有特色,有白底红花图案,明代的,有蓝底青花瓷画型,清朝的,全一色的盖碗,上面绘有才子佳人的图案,衬着碧绿的茶水,舒展开的茶尖,让人赏心悦目。
茶客上座,外公拎一茶铫,手向上一扬,一股清流倾注入盅,合上碗盖,待茶色开,茶客打开盖碗,用盖碗边沿,手腕一摆,把浮在碗面上的茶叶稍稍往边上一拢,轻轻吹一气,慢慢地抿一口,用舌尖尝一尝,于口腔内温柔一下,方才咽下,眯着眼细细品味:不错,是那正宗的雨前茶,好茶。
茶客边品茶边聊天,说的是古今轶事,家长里短。此时茶客很斯文,没有平日的粗鲁,持谦谦君子样,即使为一些邻里纠纷,借茶馆来评理诉讼,声音言辞也不激烈,用词也很斟酌,往往在几个老年人的劝说下、调和下,一杯茶的工夫,两家言归于好。
喝茶,品茶,修生,养性,说古论今,于人于世,好处多矣。
如今镇上已无一家茶馆,有的则是时尚的咖啡馆,那是年轻人聚会的场所。是另一种品味。不过在小巷深处,老宅院里还有三五个喜欢喝茶的老年人,常常驻在一起品茶聊天,当然这只能说是一个小小的茶室。在我的心里,它远远比不上我外公在解放前创业的顾家茶馆了,可惜顾家茶馆它终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小小的茶室或叫为茶座,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充,聊补于无罢了。
我想念我外祖父的顾家茶馆,我在茶馆里度过了我幸福的童年,亲耳聆听了茶客讲的好多古今中外的故事,知晓了许多历史的演变和兴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