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桥人》刘国芳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卖渔网的老人

小时候,有一个老人会到我们家来。这是个又矮又小的老人,还驼背。老人来抚州街上卖渔网,我们家是他的落脚点,也就是他晚上会住在我们家。他来的时候,背上总背着渔网。我那时候想,那么轻的渔网,怎么就会把他的背压驼呢。

老人通常是五月初八和七月二十三来,这两天是抚州的庙会,抚州城里城外人山人海。老人在这两天里背着渔网在街上走来走去,边走边喊:“录青(抚州人把渔网叫着录青),卖录青。”

那些渔网,都是老人亲手织的。我亲眼见过老人织渔网。晚上,吃了晚饭,老人就坐在灯下织渔网。老人好像不要睡觉,我睡一觉醒来,看见老人坐在那儿,又一觉醒来,老人还坐在那儿。一天,我睡眼朦胧地看着老人说:“爷爷,你不要睡觉吗?”

老人说:“多织一只,明天好卖。”

这个老人还是个很和气的人,每次见到他,他都是笑呵呵的样子。我跟他去卖过渔网,看见他跟别人也是笑呵呵的。我有时候想,我也喜欢笑,是不是跟这个老人学的。老人不仅喜欢笑,出手也是相当的大方。我是个好吃鬼,跟老人出去,我会看着一些吃的东西目不转睛,比如桃子李子还有柿子,看着这些东西我总是一脸的馋相。老人见了,呵呵一笑,买了给我吃。这以后好多天,我嘴里都是甜的。

其实这个老人是哪里人,叫什么,我一概不知。后来,我再没见到这个老人了。但很多很多年后,我还会想起他,一个驼着背卖渔网的老人。

直到很多年后,实际上是最近几年,我才弄明白了,老人是孝桥人,他喊我外婆表姐,实际上是我外婆家的远亲。我外婆过世后,我们家和老人就再没来往了。但孝桥这个地方,我还去过。孝桥是一座桥,抚州人也叫它孝义桥,传说当年王祥就在这里卧冰求鲤,这是大孝,列入二十四孝。因孝桥太有名,当地很大一片地方都叫孝桥,比如孝桥龙湾、孝桥斗门、孝桥杨家颜家等。不仅如此,乡政府也叫孝桥,叫孝桥乡。

等车

有一天闲,便出来走走。我上了十八路车,这车开往孝桥龙湾。到了龙湾,我坐在一条堤上看书。这堤,就在抚河边上。那时候是深秋季节,甘蔗熟了,堤下地里有人拔甘蔗,我见了,就跟他们打招呼说:“拔甘蔗呀。”

堤下是两个人,大概是一对夫妻,那男的说:“下来吃蔗。”

我说:“不吃。”

女的接嘴:“下来吃呀,自己地里栽的东西,不值什么。”

我跑下堤,拔了根甘蔗吃。

这个季节的甘蔗很甜,甜在心里。

不一会,有人拉甘蔗往我跟前过,见了我,微微一笑,然后说:“吃蔗。”

我说:“不吃,刚吃过。”

这天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我对孝桥人的好感,也缘于这天。中午时分,我走下堤,到龙湾等车。那儿是一户人家门口,我站那儿等,站了一会,那户人家一个女人端了条凳子给我坐。我于是坐那儿等车。等了好久,车还没来。那女人看我等了好久,便跟我说:“中午车难等。”

我说:“不要紧。”

又等了好久,这时候已是中午一点多了,那人家已经在吃饭了,女人跟我说:“在这里吃饭吧。”

有人或许会生出一些疑问来,那户人家是开饭店的吧?不是,绝对不是,那人家除女人外,还有一个老人,两个孩子。他们,我至今都没忘记。我只是一个站在他们门口等车的人,非亲非故,女主人竟然喊我吃饭,这是何等的热情呀。

手艺

孝桥人大都在外做手艺,我家装修时,电工、泥工、木工都是孝桥人,后来刮仿瓷的来了,我直接问:“你也是孝桥人吧?”

回答:“是。”

我请的泥工是一对夫妻,男的姓饶,女的姓什么没问。这对夫妻很厚道,举例如下,泥工的工价是5800元,说好地面铺清一色的瓷砖,但后来我改变计划,要饶师傅在客厅通往主卧的地方间色,也就是铺两种颜色的地砖,觉得这样更好看。饶师傅也同意,但说这样要多费很多工,提出加200块钱。我当然同意,但结账时饶师傅忽然说:“那200块算了,还是拿5800吧。”

我说:“说好了补200块,怎么又算了?”

饶师傅说:“你给了我那么多烟,哪只200块?”

这200块我还是给了饶师傅,他不要,是人家厚道,我要给,是我的诚信。

木匠也是两个人,一大一小,但他们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师徒关系,只是同村的人。是年纪大的请年纪小的来做帮手。年纪大的手艺很好,而年纪小的,便差很多。他做过的事,年纪大的有时候要帮他返工。电工跟他们很熟,有一次下里跟年纪大的说:“小伙子手艺不好,你换一个帮手吧。”

年纪大的说:“算了,我不请他,他很难找到事做,人家也要养家糊口。”

这句话,我现在都记得,可见年纪大的木匠是个厚道人。

孝桥人大都在抚州做手艺,一天又在孝桥玩,看见一个人走过来,微微一笑后,我直接问:“你做什么手艺?”

回答:“刮仿瓷。”

在孝桥问他们做什么手艺,绝对是一句靠谱的话。据了解,孝桥至少有80%的人在抚州做手艺。电工、木工,泥工、刮仿瓷包括打墙钻洞什么的,都有人做。早晨,天刚蒙蒙亮,在孝桥通往抚州的路上,是一股股人流,那是孝桥人赶往抚州做手艺。傍晚,在抚州回孝桥的路上,又是一股股人流,他们劳累了一天,回来了。

在孝桥,到处是三层的楼房,那种五六十年代做的低矮的木房或者泥巴房几乎见不到。孝桥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这一幢幢别墅一样的楼房。可见,做手艺,也能发家致富。一天,我又去了孝橋,是一个早晨,远处楼房若隐若现在一片霞光里,远远看去,仿佛天上的街市。

但我知道,那不是天上的街市,那是真实的所在,那是孝桥,一个美好的地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