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1]。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2]。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3]。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4]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5]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6],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7]。
【注释】
[1]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古时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练:亦作“涑”,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
[2]红于蓝:指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指红蓝花,箭镞锯齿形蓝色叶,夏开红黄花,可制胭脂和红色颜料。披香殿:汉朝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3]可殿铺:满殿铺。
[4]不胜:承受不起。
[5]毳(cuì):指鸟兽的细毛。
[6]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7]地衣:即地毯。
【赏析】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中唐时弊政很多,其一就是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宣州太守”之进奉“红线毯”就是一例。这触发了诗人对“宣州太守”一类昏官的愤怒鞭挞与对“生民病”(《寄唐生》)的极大同情。《红线毯》一诗正表达了诗人绝进奉、救时弊的意愿。
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之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揭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的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地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导致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直接的谴责,感情强烈。
诗的第一部分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的精工细作的过程,表现出织匠劳动的繁重紧张,也含寓着诗人深切的同情。
第二部分从第六至第十四句,绘写已织就的红线毯的精美,极尽描写、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红线毯“温且柔”之精美,为下面讽刺、抨击地方官进奉之举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从第十五句至第十八句,在把物之美写足之后,陡然将讽刺的锋芒直指“宣州太守”,可谓“其言直而切”(《新乐府序》),丝毫没留情面。
第四部分从第十九至二十三句,诗人的忧心忡忡已转化为满腔愤怒,并发展到不可遏止的程度,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斥问,表现出他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生》)的大无畏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感情激烈直率,记事直截了当,通俗易懂,是作者“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生动范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