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庭《旧五代史》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崔曙庭

《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北宋薛居正等撰。

《旧五代史》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括而言,故名《五代史》。其后欧阳修的《五代史记》出,称欧书为《新五代史》,于是称薛书为《旧五代史》。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生于公元912年(后梁乾化二年),卒于公元981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年七十岁。他生活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后唐清泰初举进士,后晋、后汉、后周时,累官至刑部侍郎。北宋初,历任兵部侍郎、参知政事、监修国史、门下侍郎平章事、司空等要职。

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下诏修梁唐晋汉周书,命当时的宰相薛居正监修,同时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到开宝七年闰十月,历时一年半,全书便告完成。《旧五代史》为什么成书这么快,究其原因,不外两条:一是参加修撰的人,多是当时著名的史官,对史事熟悉,编写工作进行较顺利;一是所根据的原始材料较完备,便于采择编撰成书。《旧五代史》所根据的材料主要是各朝实录和宋人范质所撰的《五代通录》。五代时期虽然战乱频仍,几个封建割据王朝统治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但是对于修史却很重视,各朝都修有实录。如后梁有李琪等所撰《太祖实录》三十卷,敬翔所撰《大梁编遗录》三十卷。后唐有张昭远等所撰《庄宗实录》三十卷,《明宗实录》三十卷。后晋有贾纬等撰《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后汉有苏逢吉、贾纬等所撰《高祖实录》二十卷。后周有《太祖实录》二十卷,亦为张昭远所修。后来扈蒙、张澹等又撰有《世宗实录》。由此可见,五代各朝实录都比较齐备,所以据此以撰五代史,自然易于完成。

《旧五代史》所叙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又一次大的分裂割据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本书记事上起公元907年(后梁开平元年)朱温称帝,到公元960年(周世宗显德七年)北宋灭后周,前后共计五十四年的历史。计有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编撰的方法是以五个朝代断代为书,记叙较详,而对十国史事,分载于《世袭》、《僭伪》两个列传中,记载较略。全书计有《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各书都分本纪和列传两部分。此外,在五书之后,属于总的记载的,有《世袭列传》二卷,记李茂贞、高万兴、韩逊、高季兴(荆南国主)、马殷(楚国主)、钱镠(吴越国主)等人之事。这些人有的实际上已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只是由于表面上还向中原称臣,所以把他们列入《世袭传》。《僭伪列传》三卷,记杨行密(吴国主)、李昪(biàn卞)(南唐国主)、王审知(闽国主)、刘陟(南汉国主)、刘崇(北汉主)、王建(前蜀国主)、孟知祥(后蜀国主)等人之事。这些人由于称王称帝,不用中原正朔,所以编撰者作为僭伪看待。《外国传》二卷,有一卷是记契丹的历史的,比较详细,另一卷记吐蕃等十一个当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内容比较简略。志十二卷,其目有十,中间《礼》、《乐》二志分上下卷,其他均为一志一卷。志的内容大都比较简略,今之辑本,又多不全。如《天文》、《礼》、《食货》、《刑法》、《郡县》等志,从《永乐大典》辑出时,均无序文,内容亦间有残缺的。由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仅有《司天》、《职方》二考(志),其余均缺,所以要了解五代的典章制度,还得依靠诸志所提供的历史资料。

继《旧五代史》之后,欧阳修又私撰《五代史记》七十四卷藏于家。修死以后,方由国家正式印行。这样一来,在北宋薛、欧二史并行于世。由于欧阳修名气大,他所撰的《新五代史》体例严谨,文笔简洁,更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封建学者逐渐重视欧阳修之书。到公元1207年(金章宗泰和七年,南宋宁宗开禧三年)诏学官削去《旧五代史》,只用《新五代史》,于是《旧五代史》渐废。元明以来,社会上已很少流传。明初在政府藏书处尚有其书,所以在修《永乐大典》时,就把它收录进去了。到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找不到《旧五代史》的原本。馆臣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所有《旧五代史》史文,经过排比审定,尚有残缺。于是又从《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太平御览》、《五代会要》等书中,抄录引有《旧五代史》的材料,或作正文,或为附注,以用来补充《永乐大典》辑文之不足。这样总算恢复了原书面貌的百分之七八十。这就是现在通行的《旧五代史》的来历。至于薛书原本,据说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尚藏有此书,以后下落不明。有人说此书尚未绝迹于人间,存在与否,还是一个疑案。

邵晋涵在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将辑本呈进时,对于所辑各文,出自何书何卷,均有说明。补充和考证史实的文字,附在正文之下,部分考订文字,另用黄色粘签注明。这样对于材料来源和内容异同,使读者一目了然,本来是辑录文字最好的办法。但到公元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缮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刊刻时,既删去了辑文的出处,对内容也作了不少窜改,致使原辑本的面目大变。以后通行的《旧五代史》,多是从翻刻武英殿本而来,所以一般稍有识见的学者,都不满意删改后之辑本,而以保存有辑文出处的本子为贵。虽然乾隆以后,社会上流行的《旧五代史》多是经删改后的本子,但是邵晋涵之原辑本也同时并存。如乾隆时期孔荭谷的校抄本,彭元瑞的钞本,卢文弨的抄本,都是保存有辑文出处的邵氏原辑本。公元1921年,江西熊氏获得辑文出处之原辑本,十分珍视,当即将其影印出版。中华书局于1976年出版的点校本《旧五代史》,就是以熊氏影印本为底本,同时参校了其他各种版本,整理付印的。同时,1925年刘承干之嘉业堂,也曾以卢文弨之钞本为底本,经过校补,刊印发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就是根据刘氏刊本影印的。

清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对于古籍的整理是有贡献的,但是通过修书,对古籍进行了删削窜改,又是古籍的一场灾难,辑本《旧五代史》的遭遇,便是一个显明的例子。针对这一情况,陈垣曾著有《旧五代史辑本发复》一书,以揭露其窜改的情况。陈氏用有辑文出处的熊氏影印本和刘氏嘉业堂本和删去辑文出处并经窜改的殿本相对勘,发现所窜改的地方,多为清政府所忌讳之处。如虏、戎、胡、夷狄、蕃、酋、伪等称谓,都改掉了,而用其他字代替,这样对原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损害。所以阅读《旧五代史》时,陈氏之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