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思潮、流派·心理分析学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心理分析学派

又称精神分析学派文学批评。是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文学的现代批评流派。弗洛伊德着力于研究动力学式的心理学,所谓精神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心理现象来揭示隐匿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原因。他认为,这些原因大多深藏在潜意识领域,而且大多与性欲有关,这两点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前提。他认为决定精神过程有三个因素,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总是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和“超我”则可以进入意识领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本我”是精神机能最基本的来源,其作用是满足人的原始的本能的欲望;“自我”是保护个人精神的调节因素,对“本我”的本能冲动加以适当控制;“超我”是保护社会的精神因素,其作用是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不让它闯入意识领域。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欲本能称为“里比多”,当它被压抑在潜意识领域时,逐渐郁积而成所谓“情结”。最有名的是男孩恋母妒父的俄底浦斯情结,及女孩恋父妒母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受到压抑的欲望总是以曲折的方式进入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把梦看成是满足意愿的曲折方式之一,把文学创作也看成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升华,是以想象的作用代替现实行动,在幻想中求得满足。他常在自己的著作中用文学和艺术作品为例来阐明心理分析原理。最有名的是对《哈姆莱特》 中王子的心理分析,认为正是由于“俄底浦斯情结”造成了他的性格和行为。对达·芬奇的绘画、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惠特曼的诗歌,弗洛伊德派的批评家们都认为是受到压抑的同性恋欲望的升华。

文学批评中的心理分析(或称精神分析) 者,在作品分析中采用了弗洛伊德的某些原理。有的批评家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关系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如默里在论述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时,就把白鲸视为新英格兰清教精神的象征,亦即麦尔维尔本人“超我”的象征; 渴望报复,驱使全体船员追捕白鲸而遭毁灭的船长埃哈伯,被视为无可遏制的“本我”的象征; 而大副斯巴达克努力调停由白鲸和埃哈伯船长代表的敌对力量,则象征着“自我”的理性精神。“俄底浦斯情结”也常被用来分析莎士比亚、劳伦斯、乔伊斯、福克纳等作家的某些作品。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一种泛性主义,即基本上用性欲冲动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在这方面,心理分析派引起的争论最多,如把文学作品中的种种形象都解释为性象征。把骑马、跳舞、飞翔都解释为性的快感的象征等,玛丽·波拿巴在论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生平与创作时,把坡的全部作品视为俄底浦斯情结的产物,甚至把坡的嗜酒也说成是逃避现世而忠于死去的母亲的一种方式。她对作品的分析完全侧重性象征方式,把小说中描写的地窖、酒窖都解释成子宫的象征,甚至把坡的名诗 《尤拉卢姆》,中下垂的翅膀说成是暗指坡本人的阳萎、这类牵强的批评常受到学者和一般读者的反对。

弗洛伊德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的潜意识,因而心理分析派文学批评着重研究作家潜意识在作品中的流露,研究作家个人心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发生在作品中的一切都要归结到作家个人心理的偶然性,就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为了和作家的心理,特别是潜意识挂起钩来。如琼斯分析哈姆莱特的踌躇和延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莎士比亚心理的许多更为深沉的颤动。心理分析派的解释尽管有时非常牵强,但在运用得当时,对于理解某些作品也不无价值。其主要局限在于它常常忽略决定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社会历史因素,也难以说明一部作品的审美价值。它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在现代各种新的批评流派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