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记(节选)

文徵明

宜兴诸山,桐棺、离墨最巨。其次穿石山,峻嶻不如二山,而岩窦虚嶷,湍濑联络,奥窔瑰谲,最为奇胜,而张公洞最有闻。玉女潭在张公洞西南,相去不三里而近,相传玉女尝修炼于此。唐以前名贤胜士,多此游览;而李幼卿、陆希声盖尝居之。一时倡酬篇咏,流传至今,有以想见其盛也。自后湮塞不通,人鲜知者。溧阳史恭甫葬母山中,土人有以其地售者,恭甫喜而得之。乃疏土出石,决浍导流,刳辟蠲刈,尽发一山之胜。幽岩绝壑,灵湫邃谷,悉为标表;而兹潭寔首发之。

潭在山半深谷,中渟膏碧,莹洁如玉;三面石壁,下插深渊,石梁亘其上,如楣而偃。草树蒙幂,中深黑不可测。上有微竅,日正中,流影穿漏,下射潭心,光景澄澈。俯挹之,心凝神释,寂然忘去。潭之漘有坻,即坻为台,构重层其上,曰玉光阁。阁成,而潭之胜益靓以显。潭石之颠有灵应亭,山中尝旱,祷于潭而雨,因为亭以识。潭四周无隙,水伏流而南,出岩石之下,汇为小池,玉洁不流,为亭其上,曰凝玉。凝玉之西,渊泓洄洑,其流渐驶;别疏一渠,激其流北出行乱石间。缘石旋转可以流觞,曰流觞屿。凝玉之南,古榉一株,根柯郁蟠,礧磈如石。独孤及诗所谓“日日思琼树”者即此。其下湍濑潆洄,与树映带,曰琼树湍,漱玉轩在焉。湍流西下,折旋而南属于湾;碕石累属,如龙马下饮,如砥柱中矗,水奔注激射如斗。再折而东,水益驶,石亦益奇,夭矫如虬蟠,如鼍奋;飞流喷薄,溅沫成轮,声震荡如行峡中,曰虬鼍峡。峡左石梁,曰沸玉桥,逾沸玉桥而北,地多美箭,间以江梅,曰梅竹隩,琅玕所、听玉寮在焉。又北偃沼如初月,曰生明池。绝沼为梁,曰隔凡桥。隔凡而上,则玉阳山房也。……

夫自清浊肇判,流峙攸分,而是境已具。其前未暇论,考之唐贤篇咏,玉潭之外,他固未有闻也。由唐至今八百余年,始自恭甫发之。岂天秘绝景,必待其人之贤而胜者而授之耶?恭甫以粹美之质,具有用之才,不究于时,而肆情丘壑。搜奇抉异,发幽而通塞,俾伏者以显,郁者以申,而无有所蔽。夫其志,岂直山水之间而已哉!昔谢康乐伐山开径,以极游放,柳子厚发永、柳诸山,而著为文章,皆以高才弃斥,用摅其抑郁不平之气耳。或谓恭甫类是,而实非也。恭甫恬静寡欲,与物无忤,而雅事养神。邂逅得此,用以自适,而经营位置,因见其才,初非若二公有意于其间也。虽然,二公在当时,或有异论,而风流文雅,千载之下,可能少其名乎?呜呼!地以人重,人亦以地而重;他时好奇之士游于斯,庶几有知恭甫者。

《玉女潭山居记》为文徵明游宜兴时所作。此文重点,是写“山居”,作者在结构安排上,是颇具匠心的。

作者先从地理位置、环境着笔,点明玉女潭在宜兴胜景张公洞西南,相传因玉女在此修炼而得名。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寥寥数笔,交代玉女潭的盛哀兴废:唐以前名贤胜士、文人墨客在此游览、唱酬,盛极一时。其后八、九百年之间,却荒废冷落,湮没无闻,直到明代史际(字恭甫)于此“疏土出石,决浍导流,刳辟蠲刈”开发胜景,并在山上建房居住,玉女潭才又重现昔日丰采。这段文字,并非多余之笔。它不仅为下文设下伏笔,同时,在对地理环境和历史兴废的描述中,自然地转到了作者所写的主体玉女潭而毫无雕凿痕迹。

玉女潭在穿石山半山深谷,作者用传神的笔墨,勾勒出了玉女潭清幽的环境。进而,又以玉女潭为中心写“山居”,将各处建筑、景物由近及远,层层推进,逐一介绍:建在潭厓边坡地上为玉女潭增色的玉光阁;有记求雨应验的灵应亭;有唐代诗人独孤及所云“日日思琼树”的古榉;以及凝玉亭、漱玉轩、琅玕所、听玉寮等等,山中建筑错落有致,掩映在扶疏的林木山石之间,犹如一幅幽静而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记述山居的同时,作者对环境、景物的描绘也极为生动、形象。如写玉女潭,以“中渟膏碧,莹洁如玉”描绘了潭水的澄碧;以“三面石壁,下插深渊”,潭顶“草树蒙幂,中深黑不可测”突出玉女潭的幽深;而“上有微竅,日正中,流影穿漏,下射潭心,光景澄澈”,则给玉女潭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使人“心凝神释,寂然忘去”,写古榉“根柯郁蟠,礧磈如石”,一棵板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千年古树彷佛就在眼前。写山泉“湍流西下,折旋而南属于湾;碕石累属,如龙马下饮,如砥柱中矗,水奔注激射如斗。再折而东,水益驶,石亦益奇,天矫如虬蟠,如鼍奋;飞流喷薄,溅沫成轮,声震荡如行峡中”,一连六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各具神态的奇石突现在读者面前。涧水“奔注激射如斗”、“溅沫成轮”;声震山谷,这绘声绘色的描写,人们犹如身历其境,见到在山谷中奔腾而下的涧水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读来极有情致。

作者在极写玉女潭山居美景之后,又写山居主人史恭甫,以呼应前文。接着以谢灵运、柳宗元与史恭甫相比,以为谢灵运、柳宗元都因“高才弃斥”,他们留下的千古名篇,是为抒发抑郁不平之气。而史恭甫同样极富才华,但却“恬静寡欲”,经营玉女潭山居只是“用以自适”,陶冶性情,这是史恭甫迥异于谢、柳二人之处。然而,不难看出,作者在此虽写的是史恭甫,但同样也流露了作者放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趣。其间,还多少包含了作者淡淡的人事沧桑的感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