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2]。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
开荒南野际,守拙[4]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5]。
方宅[6]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7]。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8]。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9]。
【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这里指仕途。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3]羁(jī)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诗人以此借喻自己怀恋旧居。渊:深潭、深水。
[4]守拙:守正不阿。
[5]方宅:指住宅周围。
[6]方宅:指住宅周围。
[7]暧(ài)暧:暗淡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xū)里:村落。
[8]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安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9]樊笼:蓄鸟的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作者】
见《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篇。
【赏析】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遂挂印回家,终老田园。隐居后,他创作了《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一说六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本文所选的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诗的起首交代了自己的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性本爱丘山”是说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鸣。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一去三十年”一句,就像诗人对一位情义深厚的老朋友发出的叹息,内中包含多少感慨,多少眷恋!虽是“误入尘网”,作者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更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接下来,诗人以欣喜之笔,描绘居所一带的风光: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自此,作者终于享受到了“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闲适生活。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诗的末尾,诗人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作结,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使全诗浑然天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全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以及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当然,这首诗最突出的还是写景。首先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意境服务,显得随意自然,契合诗的主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