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小山《招隐士》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淮南小山:招隐士

淮南小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塽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僚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骩。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篇作品为淮南小山所作,但据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说,淮南小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淮南王刘安宾客的总称,也就是说,本文是由集体创作而成。所谓“招隐士”,究竟招的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招的是屈原,屈原虽投汨罗江而殁,然其声名德行显闻于世,与隐居山泽无异,故作此文,以章其志。一说招的是刘安,因刘安常到长安见汉帝,而朝中情况复杂险恶,宾客们怕他遇害,所以希望他不要在朝中久留。从作品的内容看,这两种说法均属牵强,它只是泛招隐居山泽之士归来,并不特指某人或带有象征寓意。

全文可分为两大段。从开头到“蟪蛄鸣兮啾啾”为第一大段,主要描写隐士所处的山中景物及表示自己对隐士的思念。开头六句,通过桂树茂密、云气郁蓊、山石高耸、溪谷险峻、水流迅疾、野兽吼叫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幽深险阻的山谷景象。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深有用意的。桂树,南方之珍木。其枝甘辛而香烈,非深山邃谷不生,故君子常以此比德而乐游其下。然幽深险阻之地,非君子之所处;猿狖虎豹之兽,更非君子之所偶。因而,山中不可淹留之意已於写景中微微透出。接下去,“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呜兮啾啾”四句,转入招者之情的描写。王孙,指隐士,秦汉以上,士多王侯之裔,故有是称。蟪蛄,即寒螀,是一种蝉,夏秋时鸣。这几句意思是说,王孙在山中淹留不出,令人从春到秋直至岁末,一直深切地思念他。

第二大段从“坱兮轧”起至全文结束,极言山中不可淹留之状,以此劝王孙早日归来。作者先以七句总述山中境况,说山路崎岖,山势高险,景色虽幽峻,但久处其中便会心神迷乱,再加上草丛深林,虎豹巢穴,更使孤游者目困心怵,颤颤自慄。接下去,分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山中险幽之状。“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是从山势写;“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骩”,是从树木写;“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是从杂草写;“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是从禽兽写。写山势,则绝壁巉岏,如坠而压然;写树木,则交错纠结,如森寒相迫;写杂草,则凌杂覆道,径路难行;写禽兽,则走住异趋,形状奇殊。然后以野兽为喻,劝隐士下山。“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以下五句,包括两层意思,前一层说即是猿猴熊罴也会因离群而悲鸣,故王孙孤处山中,必有人间之想。后一层说山上虎豹相斗,熊罴咆哮,禽兽惊骇失群。最后顺势而下,道出:“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篇《招隐士》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首先是描写景物鲜明生动。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选择了景物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描绘,因此,虽只寥寥几笔,形象却栩栩如生。如“坱兮轧”这一段中描写的山势、树木、杂草、禽兽,在眼前就会浮现出高山崔巍、树木繁茂、杂草遍地、猛兽争食的画面。其次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品的大部分是写景,抒情的笔墨极少,但无不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正面抒情而让感情由景物中自然透露出来的手法。如写隐士居处,作者致力于山势险峻,岩石倾危,杂草丛生,群兽交鸣等情景的描绘与气氛的渲染,从而传达出山中不可久留之意及招者迫切之情。这种在写景中渗透着作者感情的表现方法,使得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令人有无穷回味。再次是语句配合感情而富有变化。全文从三字句到八字句,错综交杂,字句的变化完全是顺着感情的变化而进行的。如第一段前六句描写山中之景,用的是八字句,因而显得非常舒缓,而到“王孙游兮不归”四句抒情时,便用六字句,语句显得短促,从而配合了怀思之切,招贤之急的气氛。又如第二段写山石险峻等情景,则以短句为主,因而词气紧凑,节奏急促,充分表达了山中不可久留的感情色彩。这种通过语句的长短来加强感情的起伏变化,正是作者艺术匠心的充分体现。朱熹指出:“此篇视汉诸作,最为高古。(《楚辞集注》)王夫之指出:“其可以类附《离骚》之后者,以音节局度,浏漓昂激,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虽志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楚辞通释》)可见历来评价之高。

最后还应指出,这篇文章题为《招隐士》,写殷盼隐士归来之情,说明自古以来就有一批志行高洁、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知识分子,不愿竞逐官场,同流合污,而隐遁于山林岩穴之中。他们有着强烈的山水意识、山水感情,“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蒲芬艾荣”,山林之乐与庙堂之乐在他们看来,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生、两种情趣。他们这种近自然而远世俗的思想行为和生活风尚,始终受到人们的敬重,视为高尚之士、峻洁之行,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企求征召隐士以美朝政。但是,真正的隐士宁肯老死于林泉之下,自甘清贫,也不愿入朝为官,供帝王役使。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志节在深化山水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山水旅游文学的角度鉴赏这篇文章,可以启发我们对隐栖之士的理解,加深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认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