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瑞鹧鸪》

范仲淹于景祐元年(1034年)四月,因谏废郭皇后一事遭贬谪睦州(州治今建德梅城),六月移知苏州。而柳永此时正好前往睦州担任推官。也许是这期间,两人发生了交集。

当时苏州久雨成灾,江湖漫溢,淹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范仲淹到任后,亲自去察访水道,吸收前人治水经验,提出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方针,亲临工程第一线,首先疏导吴凇江,再疏常熟、昆山入江通海的支流。每年春天理其闸外,清除淤沙。他还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妥善地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常熟福山等地的人们将浦闸称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作“范公圩”。此外,在任苏州知府期间,范仲淹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请当时著名学者胡瑗首当师席,一时学者纷纷来苏讲学,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于是,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 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可见,范仲淹在苏州时治水兴利和教育方面政绩显著。这年柳永进士及第,三月往睦州任团练使推官,不久又调任余杭、又赴定海。在这期间,柳永游历苏州时,写成这首《瑞鹧鸪》进呈时为苏州太守的范仲淹。

古城苏州,自古人杰地灵,昔日的流风余韵犹在,今日的城市风貌更美。城里城外的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地建在水边、山坡或山头上,人烟稠密,生活升腾,风貌美好。高处如玉的楼台、朱红色的殿阁,高丛华丽,隐隐约约云雾中,犹如蓬莱仙山上的瑶台绛阙,似天上宫阙。市区民宅密集,人口众多,整饬有序,千家万户财富物庶,称雄超越于两浙路的其他十三州。水上彩船只只,陆上朱楼座座,画舸青娥讨巧,朱楼上佳丽献媚,到处呈现着一片欢乐冶游的太平气氛。

朝廷很重视地方的治理,把苏州的军政事物委托给贤能的官员来管理。在你的治理下,诉讼案件减少、年岁丰登,百姓无不天天浸处于欢游之中。百姓丰衣足食,传唱《襦袴歌》,讴歌甘雨随车、仁风扇动的惠政仁德。早晚有一天,你会重新得到重用,即将命前锋之车开路,重整舟楫渡过巨川大河,去施展自己的匡世济时的大志。总有一天,你会(重新)升任宰辅,回到京师。到那时,百姓也难挽留。

其中襦温袴暖、已扇民讴、锋车、济川舟、沙堤等均为典实掌故。“襦温袴暖”,后汉时廉范做蜀郡太守,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点灯做事,以防止火灾。但是百姓偷偷晚上用火,火灾每天都会发生。廉范于是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存水而已。百姓感到很方便,于是编成歌说:“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世遂用《襦袴歌》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锋车”,又名“追锋车”,是古代一种轻便的驿车,因车行疾速,故名。后常指朝廷用以征召的疾驰之车。

“济川舟”,出自《尚书·说命上》:高宗以傅说为相,“命之曰:‘朝夕纳海,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辑;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可见,“济川舟”是一种济世救民之才的形象比喻。

而“沙堤路稳”显然就提到了范仲淹在当时治水所修的“范公堤”。这当然又是一项德政。

这首词中多用典故,显得既渊雅高致,又有历史厚重感。虽是投献词,但笔力不俗。

睦州在浙西,知府建在建德,下辖建德、桐庐、淳安三县。

柳永刚刚脱褐登第、入仕为官,很想做出一番成绩。哪怕他现在只是从八品的一名推官,相当于幕僚。他却做事十分认真,特别卖力,很快就得到上司吕蔚的赏识。

这个吕蔚就是那位“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名相吕端之子,时任睦州知州。他很欣赏柳永的才华。认为柳永不仅有文才,而且做事认真负责。又知他应试科举屡屡不顺,年过半百方才入仕,一时爱才心切便向朝廷举荐,好让他早日升迁。景祐二年(1035年),柳永任睦州团练推官才刚满一个月,吕蔚便向朝廷破格举荐。然而侍御史郭劝认为:“(柳永)释褐到官才逾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石林燕语》卷六)他认为新官上任刚一个月就举荐,不符合朝廷官制。为了此事,他特别请皇帝下诏规定:“州县官,初任未成考不得举。”从此,这就成为朝廷的定制。

事实上,柳永作为一名幕府官职的推官,其升迁原本并不受当时朝廷荐官时限和资格的限制。这次被推荐改官受到阻止后,柳永就开始长期沉沦下僚的官宦生涯。而朝廷竟因为吕蔚破格举荐他一事专门下诏改变成制,制定新规。只能说柳永本人因词名太盛所累。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蔬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满江红》

初入仕途,柳永已经开始感受到宦海的艰辛,再加上幕职官风尘作吏,使他的人生又多了几分感慨。公事之余,柳三变来到富春江(即桐江)游览,作《满江红》一词。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水波如染碧,山峰如刀削,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滩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苦。

这首词描绘了桐江附近的清秋美景,也抒写了自己仕途萧索、厌倦漂泊之感。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严陵即严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余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后来起兵推翻王莽政权,成为东汉皇帝。严光却改变姓名隐遁。刘秀便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后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富春山严陵祠由于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当时被贬到睦州的范仲淹非常敬佩严光的高风亮节,决定拨款重修。严光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亲自写下《严先生祠堂记》。他在文章里高度赞美严光的为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心有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愿望,而游宦之苦更加使这种渴望变得无比强烈。

“归去来”,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从军乐”用王粲《从军行》典故。王粲有《从军行》五首,多述军旅苦辛和征人对故乡的怀念。王诗首句有“从军有苦乐”,词的“从军乐”,实指“从军苦”。此词最后以隐居之志作结,看似潇洒飘逸,实则言外有无限感慨,表达了漂泊生活带来的怅惆愁怨和怀乡思乡之情。

这首词当时在睦州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据北宋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载:“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可见柳永的这首词当时在睦州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其实,“归隐”只是心中的一种想法,或者只是一种文人习气。好不容易才中进士的柳永岂会轻易退隐?他只能继续走自己的仕途之路。这不过是他人生中一段羁旅漂泊的开始。

柳永辗转宦游到过很多地方,从汴京出发到江淮一带。足迹所至,便有些落寞伤怀。有一首《安公子》如是道来: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

驱驱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长江波涛弥漫相连、无边无际。楚乡淮岸的江南水乡迢递遥远,一阵雨后,水边平地烟雾笼罩,芳草青青犹如染过一般。柳永这一路携带书和剑奔走辛劳。面对这好天气好景色,自己却感觉非常忧愁和疲惫,顿生厌恶行旅情绪。

遥望远处,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暮云黯淡。行路上渐渐夜色降临,又是要快速行舟投宿村店时分。要去的地方快到了,于是船夫大声呼唤我,向远处渔船上的一点灯火指去。

正当 “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船夫突然相呼,遥指可供暂停夜宿渔船的灯火时,“驱驱携书剑”的词人此时的心情是兴奋还是失落?是慰藉还是伤悲?兴奋、慰藉的是终于可暂停夜宿消除疲劳了,失落、悲伤的是这“旷野沉沉”毕竟不如京城的“绮陌红楼”啊!这些心情也许都有,营造出一种空灵氛围,耐人寻味。

不过,只有经历了舟船劳顿,怀念京城“暮宴朝欢”的生活,厌恶驱驱行役的柳永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感觉,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