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可·睡燕》诗词选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谢宗可(元)(约公元一三三O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金陵人‍‌‍‍‌‍‌‍‍‍‌‍‍‌‍‍‍‌‍‍‌‍‍‍‌‍‍‍‍‌‍‌‍‌‍‌‍‍‌‍‍‍‍‍‍‍‍‍‌‍‍‌‍‍‌‍‌‍‌‍。

睡燕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在元朝,写诗想要推陈出新可不容易,多少条羊肠小路,都被前人走成了阳关大道,要避免轻车熟路,就须得煞费苦心--可不,在咏燕的“旧瓶”里,装进“睡燕”的新酒,如此别开蹊径,又要冒弄巧成拙的风险,容易么?

可诗人到底还是惨淡经营出了一首好诗,这燕子的睡态,还真被他描绘得错落有致呢!先是睡前:“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把落花酿成的春泥,衔来衔去补罢温暖的小巢,直劳累得连东风也鼓不动它的双翼,这轻俏的燕子,可一点也不慵懒;不过,在它困顿乏力地低垂下翅膀时,倒也露出了几份可爱的娇慵。

然后,它就入睡了。“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飞落到富家藏娇的金屋,结巢在雕梁画栋的顶端,敛起双翼入睡时,它最爱哪般?自然是,白昼正长,正好春睡,趁此机学上一会庄周化蝶,落得个梦魂轻飏最快意。它最怕哪般:不免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正撞上杂花树间群莺乱飞,啼散了翩翩好梦真无趣。

幸好,莺声还算知趣,没碍它悄然进入睡梦乡。“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梦魂果真像蝴蝶一般飞离了它的躯体了,可是,该去哪里飞一遭呢?到西汉的未央宫前,去探望那位与它同名的赵飞燕吗?但毕竟是光阴荏苒已隔千载,若看见娇媚的皇后已是玉颜老,那倒还是不看的好,好留个倩影永存记忆里。那么,到往昔王、谢子弟盘游的乌衣巷,再去回味那赫赫

“春光叫遍费千金”,这卖花声,不是什么乞卖之声,而是一旦遍布街衢、就会给城市带来蔚然春光的报春之声;而这声响,虽然巨大、富有笼罩感,却并非出自粗喉大叫,“紫韵红腔细细吟,”它是各种美妙的歌曲,有时卖花人唱的是紫芝曲、紫云曲之类的民歌,有时则像歌女们手执红牙板在尊前花下细细吟唱出来的声腔。请注意“费千金”三字,粗看,这三字似是从“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古语中套出来的,无足称奇,但从后一句回过头来看,其中妙味就来了:原来,这叫遍全城的宏大声响,却是由无数浅吟低唱汇成的,恰如一幅山水扗阔的苏绣,却是用无数缕丝绒织成的一般;然则这春光的汇成,当然是化费了卖花人的极大工夫,这工夫,真是价值千金、千金难求!“细细吟,”纤矣,但由此交织而成的“春光”,又何纤之有?

“几处又惊游冶梦?谁家不动惜芳心?”报春之声是如此宠亮地回荡着,当然惊醒了正在做着游冶好梦的人们;不过,他们也不须愠恼,现实中的春意,当然比梦中的春游更美好。细吟之声是如此的入微动听,目能催起人们的爱花惜花之心;随之,桃李芬芳也将遍布到千家万户。这两句,既分承上三句,又与上二句构成因果效应关系;而“几处”、“谁家”,既以问句增添了诗的摇曳之态,又紧承上文的?“叫遍”,使一种笼罩感绵延而下:针脚真可谓是细密--不,“纤细”--了。

照律诗的规矩,颈联该“转”了。于是,卖花声由浑沌一片,转为有形。“响穿红雾楼台晓”,卖花声的“响亮”,似有轻捷的身子,它穿透百花竞发蒸成的红雾,给高楼崇台报道了春晓;“清逐香风巷陌深”,卖花声的“清越”,也似有轻灵的双翅,它追逐着桃李吐艳酿成的香风,直飞到大街小巷的深深处。这两句,字斟句酌,穷工极巧,说是“纤”,自然不枉;不过,卖花声在楼台巷陌间飞动游走,身影轻快,腰肢纤美,不也是很可观的么?

“花面交相映”,自古以来,花与美人总有不解之缘,《卖花声》沾了点花边,也就不能免俗,仍然请出一位纤弱美人来收拢全诗。“妆镜美人听未了,绣帘轻揭画檐阴”,一个正在对镜理妆的深闺美人,偶感春情,低低地揭起绣帘,在画檐的阴影里出神,这是古诗中很常见的场面,不必多说了。不过,这初出茅庐的卖花声,竟能像老资格的姹紫嫣红、良辰美景一样,也撩得起美人的春心,叫她“听未了”--伫立倾耳,听之不足,它应该是大可自豪了。

咏花常见,咏卖花也多见,虽然常见多见的内容不足以决定诗的高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