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蔽江行见下楼船。
灞陵醉尉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
-----叶梦得
高宗绍兴八年戊午(1138),和议开始之后,当时主和派窃取了大权,南宋小朝廷媚敌求和,执行投降政策将成事实,作者此时以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的身份,在赴任途中,道经镇江,怀着满腔悲愤,访晤了知镇江府友人刘季高,感叹时事,赋呈此诗,表现对国事的共同忧虞,诗意悲慨苍凉,对和议深为不满。
开头两句:“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表明这次重经镇江,仍然得有暂时和故人相聚的机会,算是此行的可喜之事了。“黄鹄”,是镇江的山名,山北有竹林寺,是林涧幽美的所在,南朝周颙曾憩于此间(见《南史·周颙传》)。这里用来指代镇江。然而此时的国事,已和先前大不相同。旧地重过,又未免感到难言的悲痛。第三四两句:“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感叹和谈已成定局,几年来艰难血战,将代之以苟且偏安,可笑这长枪大剑,将无可用之处;而自己也白发苍颜,壮志虽存,徒然只能自怜而已。作者前几年曾兼总四省漕计,以供馈饷,使军用不乏,前线诸将得以力战而无后顾之忧,如今眼看前功尽弃,恢复无望,所以在诗句中露出悲伤。第五句“照野已惊横雉堞”是说: 前沿战地,依然烽火照野,战垒横陈,形势异常危险。谈和只能是饮鸩自醉。第六句“蔽江行见下楼船”,担心长江上游,也有被金人占据的可能,一旦金兵突破那里的江防,行见楼船将蔽江而下,对金陵带来莫大的威胁。这两句忧虞和议告成,必然要导致军心涣散,民心沮丧的后果,因而产生莫大的忧虑。最后,在“灞陵醉尉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这两句诗中,作者以灞陵醉尉自喻。作者当年留守建康,曾经巡行查夜,唯恐防务稍有不虞,如今边防行将坐废,当年浴血奋战的将军们,都将弃置不用,自己这个灞陵小尉(指地方官),自然更是无人认识,只好登上友人新建的城楼,漫对云山,在悲痛中谈论些去年的情况了。
全诗切于忧国之情,深沉悲壮。刘季高也是主战的爱国志士,所以作者以此诗奉呈,希望志同道合的友人,共洒一掬山河之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