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题解】

这首词题为“遣兴”,从字面看,充满了自得其乐的欢乐和随心所欲的倾吐,词人似乎悠闲轻松,兴致颇高。但透过表面的描写,却能看出隐藏在文字下的欲禁不能,欲倒不甘的复杂情绪。结合作品描写的细节和情调来判断,通常认为这是词人庆元年间闲居瓢泉时所作。

句解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平日里愁苦满腹的辛弃疾终于在醉酒中得到了解脱。遁入醉乡的他,可以尽情贪恋欢笑,再不必担心忧愁会前来纠缠。一个“且”字,写出了要摆脱哀愁,享受这“欢笑”之不易,只有醉中的那一刹那才会出现,所以才会那么地迷恋、珍惜。

但这酒醉的欢乐只是暂时的,酒劲儿终归会散去,人终归会清醒。清醒后忧愁又会重新袭来。正是清醒时浓重的忧愁逼得辛弃疾逃到了酒的世界。可在醉中,他也依然清醒得令人痛心。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是《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弃疾却说他近来发觉,古人的书一点让人相信的内容都没有。对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影响的他而言,说出这番话实在太让人不可思议了。这难道是他的醉言醉语?

古人书中讲君臣之道,讲人臣应忠心耿耿,讲君王应“任贤勿贰”。而对比现实,那距离是多么遥远!辛弃疾自起兵山东以来,息息不忘恢复故土,驱逐金人。他满怀理想,满怀对宋室的信任来到南方,不曾想残酷的现实却将他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粹。朝中投降派和奸佞小人卖国求安,却猖狂得势;像他一样的主战派不仅受到统治者怀疑,不被重用,还要遭受小人的诽谤、倾轧。他忧国忧民,励精图治,却只能以一二闲职屈沉下僚,甚至几番受到弹劾,被迫长期闲居。

这一切,令他终于看清了现实。可他不能痛骂现实中的统治者,他只能转而感叹“古人书”的不切实际,感叹书上讲的道理,会在现实中变得面目全非。他不是在菲薄古书,而是在抒发自己对当时现实的强烈不满。这是醉言醉语,因为只有在喝醉的时候他才能如此痛快地宣泄自己;这又不是醉言醉语,因为这是他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在“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独酌独饮,不知不觉倒在松树旁。醉眼迷蒙的他,把松树看成了人,询问起自己的醉态。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恍恍惚惚中,他觉得松树在眼前走动,似乎要过来扶起醉倒在地的他。他立即伸出手推开松树,大喝一声:“去”!

词人将自己的醉态刻画得如此维妙维肖、生动风趣,却叫人如论无何也笑不起来。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深孤独寂寞的辛弃疾。没有人陪他饮酒,他只能独饮独醉。醉倒时只有松树在旁,也只有松树要扶他一把。他寂寞得只能与松为友,酒又如何能去除他的忧愁?虽然词的下片一字未曾提“愁”,但隐藏在词人醉态之中的寂寞与忧愁却令人痛心。

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倔强好胜的壮士。即便是在醉中,辛弃疾也顽强地保持着他的壮士本色。虽然身处逆境,他的意志并没有崩溃,他的精神拒绝倒下。

评解

全词围绕一个“醉”字着笔,借醉写愁抒愤。借酒浇愁本是稼轩词中屡见不鲜的内容,这一篇写酒醉之态却别有风味,表现手法十分新颖生动。

后人常言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这首词就鲜明地体现了辛词“以文为词”,语言自由解放、生动多样的特点。上片语言平白如话,仿佛刚从他的口中说出,自然新鲜。下片的叙事性描写用的全是散文句法,有问话也有自语,还有细致的动作描写,恍如一段押韵的小品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