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①,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②,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③,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④,尚有居溪旁者。
【注释】
①偃(yǎn)然:骄傲自得的样子。侧:旁边。
②菱(líng)溪:溪名,在滁州东,源出永阳岭,南入清流河。
③刘金:据《十国春秋刘金传》载,刘金担任濠州围练使,威名大震,为濠州人所称颂。
④编民:平民,指编入官府民籍的固定人口。
【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有四块已经被别人取走了,还有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的,也被收藏在百姓家中。其中最大的那一块骄傲地仰面躺在菱溪一侧,因为它太大而难以移动,所以才能够独自幸存下来。每年到了天寒霜降时,水位干涸,石头就会显露出来,居住在溪旁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常常把它当作神灵来祭祀。
菱溪在各类图册典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濆写了一篇《荇溪记》上记载: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但是从地理走势上查找,现在并没有叫“荇溪”的河流。询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这条河就是菱溪。传说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讳,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来说或许应该是这样的。
溪旁好像还有一处遗址,听说曾是五代时期的大将刘金的住宅,这奇石就是刘金家的物件。刘金,是吴国时期深受宠信的上将军,和杨行密同时在合淝起兵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的一个。刘金原本是一个剽悍的武夫,却也知道喜欢和欣赏奇异的物件,有了青春少年一般的雅兴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成名就,然后为了满足于富贵的安乐与嗜欲无度才使他有了这样的雅兴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头倒是很相称的,也算是一时的盛事了!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各地成为平民百姓,目前还有住在菱溪两岸的。
【原文】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①;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②,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③,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
①乃:于是,就。曳(yè):同“拽”,拖拽。置:安放,放置。
②荒堙(yīn):形容衰败没落。堙:堆成的土山。
③泯(mǐn)没:消灭,消失。常用为死的婉称。
【译文】
我感叹世间的人和事物的兴衰无常,尤其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又遭到遗弃,于是我就用三头牛将它拖出来,放在幽谷泉边;又前去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最后在白塔的朱姓人家找到了它,然后就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背对城墙而又距离城路很近,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观赏的好景致。
那些奇异的物体,让它们弃置在僻远的地方则可惜,把它们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又免不了被喜欢它的人拿走。唉!刘金虽然不值得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豪杰,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远大吗?可是等到他身死之后,家业衰败不兴,唯有一片荒芜零落的景象,以至于到了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沉沦民间而无人知晓,还能指望长久拥有这些奇特的石头吗?这些石头的命运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些石头的故事以后,用心欣赏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取走而占为己有呢?
【赏析】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后,欧阳修因为上书辩驳反而遭到贬谪,使他受到很大的打击。虽然他忧国忧民,期望国富民强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但世事无常的经历让他看清了很多社会现实,甚至一度萌发了归隐田园之心,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章,多为写景状物、记事抒怀之作。
本文记叙菱溪石的来龙去脉,感叹世事变迁和人物盛衰无常,劝诫世人不必独占奇物,用心欣赏就可以了。文章开篇点题,交代菱溪石的处所、环境,以“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来突出石之“奇”,然后追溯其源,由此挖掘出富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内涵。
本文以石为题,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与对比,渲染了治国之道,暗示出以民为本的深刻道理,可谓是微中见著,平中见奇,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散文既明白晓畅,又精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