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同志在他最早的一本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的自序中,开头就说,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他在平常的场合也常常说这种话。这样的一种话可以基本上概括他一生的为人、工作、科研以及事业。因为热爱儿童,所以儿童也喜欢他;所以他要研究儿童, 了解儿童;要讲求幼儿教育,要宣传家庭教育;要办幼儿园,要办小学;要常常谈怎样做父母的问题;要研究儿童玩具;要关心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办师范,要重视师资的培养等等。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需要有千千万万像陈鹤琴同志那样热爱儿童的人。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对下一代的身心发育给以极大的关心;要研究他们,科学地了解他们,给他们以最良好最合理的环境和教育。
有人称赞陈鹤琴同志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恰当的印象。我也有这样的印象。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纯朴的人, 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 儿童也才能喜欢他。他不仅喜欢自己的几个孩子,也喜欢所有见到的儿童。不仅自己几个孩子喜欢他, 所有见到他的孩子也都喜欢他。其实除非别有心肠的人,所有的人也都这样看他。他好像是一个随和的人,但自有他的风骨。正因为这样,他在旧社会里并不怎样顺利,是不容于某些有势者的。他也不顺从于某些有势者。他曾因支持和参加爱国进步文教活动, 受到日伪暗杀威胁,解放前夕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拘禁。在旧时代,他的抱负并没有得到怎样的施展。尽管如此, 在困难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奋力从事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写了不少论著文章和其他读物, 对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学术上, 陈鹤琴同志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行合一, 即知即行,由行而知。用现在的话说, 他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他是一个边知、边行、边写、边讲, 即是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他同时研究儿童, 同时办幼儿园, 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 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他所讲所写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所得, 是他自身的体会和心得,所以阅读或听讲的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有益。取得了不是仅仅运用书本知识,从概念到概念所能取得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一种学风。
他最受到欢迎的一本著作是《家庭教育》。此书在过去出版以后就重版过好几次。最近此书又经过作者的修订而予以再版,仍受到欢迎和好评。可见,此书是经得起考验的,对我们的新社会也仍有价值和需要。这本书大部分是分条论述“怎样教小孩” (书的副标题)的许多切合实际的理论和具体的建议和办法(共101条), 而很少空文。它是陈鹤琴同志多年对儿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有许多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给此书原版写序的郑宗海先生阅读过此书后觉得“珠玑满幅, 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 已臻乎艺术的范域”。陶行知先生读后也对书中有些地方有达到“神乎其技”的感觉。这些话应当都非溢美之辞。这里要提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陈鹤琴同志在处理儿童教育的问题上能达到“神乎其技”的艺术境界呢?这是因为他有天生的这种本领吗?当然不是的。我想,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度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 千方百计为了使他们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处处体贴他们, 为他们着想,但又决不姑息他们, 纵容他们, 迁就他们。这就要当孩子们出现问题时精心考虑,仔细琢磨, 以求得出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 而决不简单粗鲁地予以对待。这样就很有可能会想到一些相当巧妙、出乎意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而为一般人所不能想到也不能做到的。他又为什么能对孩子们那样地真心诚意, 体贴入微, 以至能考虑周到,设想精细呢?那又是由于有一颗赤炽的热爱孩子们的心。这颗心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读了陈鹤琴同志的书或文章,要向他学习的主要的应该是他那颗热爱儿童、关心社会、造福人类的“赤子之心”。至于他所曾采用的许多具体办法, 在新旧社会很不相同的情况下, 当然是不能照搬硬套的, 比如今天我们社会的家庭, 已很少是陈鹤琴同志那时所写的书中所设想的那种家庭, 而是崭新的、许多是双职工的家庭。但从这些方法中所体现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今天也还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编辑出版这部文集是必要的, 适时的。这, 一是因为需要保全这部分历史文献,二是因为这些著作在现在仍有不少现实的意义可供学习,可供参考。从事选编的同志作了大量精细的编辑工作,把其中有一些已显然陈旧的内容经过仔细的斟酌而删改掉了,但精华和可供参考的大部分都仍然存在。这些删改是必要的。因为把为时已久的物件,给它们抹去灰尘,加一番整理的功夫, 可以更显出它们的光辉而无所损。
陈鹤琴同志由于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是能紧跟着时代前进的。他在旧中国不免郁郁于心, 到了新中国则光辉焕发了。他的理想正在逐步得到实现。这是由于我国的幼儿教育战线上有了越来越强大的队伍。他在解放后,学习很努力,非常热爱党,向往于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和我同属于九三学社组织,所以又有了同志的关系。他因高龄, 已抱疾卧床,但仍是巍然一老,心热如旧。他嘱他的女儿秀云同志转托我给他的文集写几句话以当序引。我义不可却,于是就写了上面一些话。
1982年8月
(《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赏析 潘菽同志1982年为《陈鹤琴教育文集》写了序。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不久随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并任该校指导员和第二院院长。1923年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研究实验中国化的幼儿教育。早在1920年,他就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是我国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最早的学者之一。此外,他对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智力测验和推广新文字运动,都做过不少创造性的实验和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把“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概括地表述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还总结出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13条训育原则、教学过程的4个步骤以及活教育的教材、教具、玩具等,形成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陈鹤琴教育文集》是从陈鹤琴长达60年的教育论著中精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他不同时期在不同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文集》分上下两卷,上卷收入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等内容,下卷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和文字改革等部分,约134万字,较集中地反映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其中《儿童心理之研究》内容涉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儿童的基本心理特征、儿童的生活与生活环境、儿童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儿童学习的一般特征等。这是我国学者运用西方儿童心理科学理论,依靠自己的观察实验,建立我国儿童心理科学体系的最早尝试,对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家庭教育》是陈鹤琴教育儿童的著名代表作,是《儿童心理之研究》的姊妹篇。全书12章,第1、3章介绍了儿童心理的一般特征和学习的一般性质、原则,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其余10章中,陈鹤琴依据对其子女陈一鸣和陈秀霞及其他儿童家庭教育事例的解剖,从普通教导法, 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游戏与玩具, 儿童的恐惧与啼哭,父母的身教影响,以及如何责罚儿童、教导儿童待人接物,增进儿童经验与知识等家庭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这是我国第一本在近代儿童学原理指导下,结合自己亲身育儿经验写成的儿童教育著作。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再版10余次,被陶行知誉为“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儿童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藩菽先生的序以质朴的语言,概括了陈鹤琴在幼儿教育上取得的成就。首先他是一个很热爱儿童的人,儿童也很爱他。这是他研究儿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其次陈鹤琴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 他真诚、纯朴、热情洋溢。表面随和,但却有自己的风骨。这种人格魅力,使他能克服困难,终获成功。第三在学术上,陈鹤琴形成了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由行而知,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因而取得了可贵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四评介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认为这是最受欢迎的著作,书中总结的方法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开拓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有鉴于此,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保留历史文献,还可以供现在的人们学习研究、指导生活。最后认为陈鹤琴是能紧跟时代前进的“巍然一老”。
纵观全篇,序文两千来字,却评价了陈鹤琴对中国教育的杰出贡献和高尚的人格。言简意赅,文风朴实,语言清新,可读性强,不失为序中佳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