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全集序|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行山阴道上,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有这种环境,所以历代有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 其中如王逸少的书, 陆放翁的诗,尤为永久流行的作品。最近时期, 为旧文学殿军的,有李越缦先生, 为新文学开山的, 有周豫才先生, 即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 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 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 “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 “唐宋传奇集”等, 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 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 “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先生阅世既深, 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 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 非一吐不快。但彼既博览而又虚衷,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 有所见略同者, 尽量的移译, 理论的有卢那卡尔斯基, 蒲力汗诺夫之“艺术论”等;写实的有阿尔志跋绥夫之“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灵”等;描写理想的有爱罗先珂及其他作者之童话等, 占全集之半,真是谦而勤了。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虽也痛快,但人心不同如其面,环境的触发,时间的经过,必有种种蕴积的思想, 不能得到一种相当的译本, 可以发舒的, 于是有创作。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 “野草”数种外, 均成于1925至1936年中, 其文体除小说3种,散文诗1种, 书信1种外, 均为杂文与短评, 以12年光阴成此多许的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 又是何等学力!

综观鲁迅先生全集, 虽亦有几种工作,与越缦先生相类似的;但方面较多,蹊径独辟, 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然欤否欤,质诸读者。

民国二十七年六月一日蔡元培

(《鲁迅全集》,鲁迅全集出版社,1938年版。

本文选自《蔡元培选集》, 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

赏析 从1937年11月开始,上海文艺界处境十分艰难。因为上海四周都被日本侵略军所占领,当时的租界区成了一座“孤岛”。就是在这座被坦克大炮围困的孤岛上,以蔡元培为首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于1938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套《鲁迅全集》。全集分成20卷,包括了鲁迅的著作、译作和辑录的古籍。这与1980年出版的16卷本《鲁迅全集》不同。因为1980年的全集,只收鲁迅的著作(包括日记、书信等),译文和辑录的古籍另集出版了。这第一套《鲁迅全集》的出版,不说它的内容,就是在那样艰苦环境中做那样大量的工作,这本身就值得大书一笔。

蔡元培的序言,总揽全局,言简意赅。全文不足千字,对如此宏大的一套书,该说的都说到了。这实在是大家手笔。

浙江是古越地,这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蔡元培将“旧文学殿军”李越缦与“新文学开山”鲁迅对举, 当然目的不在夸说越地人才荟萃,而是于比较中来说明鲁迅对前人的超越。

由蔡元培看来,鲁迅整理古籍,继承的是“清儒家法”。这是继承的一面。但鲁迅又具有“清儒”所不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的特殊爱好,所以他重视小说,留心于汉碑图案,重视木刻以及笺谱之类的传统的美术作品,这是对前人的超越。这不单是重视美术和俗文学的问题,也是对美育的重视。

蔡元培在序文中,大赞鲁迅的“天才”与“学力”。鲁迅的“天才”自不待言,那思想的敏锐与深刻,就非天才不办。就“学力”而言,也很值得后人学习。鲁迅的杂文,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科学的、文艺的,应有尽有。有人称鲁迅杂文集就是一套“百科全书”,确实有点像。这凭的就是“学力”。没有深厚的学问作基础,文章写不好;不“读书破万卷”,又如何能旁征博引?读者谈鲁迅杂文,往往会慨叹鲁迅读书之多!当然,反过来就会感到自己胸中书太少了!

“以12年光阴成此多许的作品”,靠的也不单是“天才”,还有勤奋。鲁迅自己曾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他深知人的生命的急迫,所以他要“赶紧做”。鲁迅从在北京时候起,就似乎在和自己的生命抢时间。所以,1925年以后,他写出了那样多的作品。

蔡元培很谦虚。他视鲁迅为“新文学开山”者,是否准确,还要“质诸读者”。因为在当时,还没有这种共识。事实上,他的论断是准确的。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是现代杂文的开创者,是中国小说史的开辟者。正如蔡元培所说,在许多方面,他都“蹊径独辟”,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后来的文学史家,一致认为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讲作家作品时,第一个讲到的就是鲁迅。这说明蔡元培的论断,成了人们的共识。

蔡元培用简练的文字,述说了鲁迅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文字虽短,其意义重大。

现在,对鲁迅也有着各种批评,这也不足怪。这里,让我们以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二,来结束本文吧:“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