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颂》跋尾|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玄宗尊号曰“圣文神武皇帝”,可谓盛矣!而其自称曰“上清弟子”者,何其陋哉!方其肆情奢淫,以极富贵之乐,盖穷天下之力不足以赡其欲;使神仙道家之事无不为,亦非其所可冀,矧其实无可得哉!

甚矣,佛老之为世惑也!佛之徒曰“无生”者,是畏死之论;老之徒曰“不死”者,是贪生之说也。彼其所以贪畏之意笃则弃万事绝人理而为之。然而终于无所得者,何哉?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惟积习之久者,成其邪妄之心。佛之徒有临死而不惧者,妄意乎无生之可乐,而以其所乐胜其所畏也。老之徒有死者, 则相与讳之曰:“彼超去矣,彼解化矣。”厚自诬而托之不可诘。或曰: “彼术未至, 故死尔。”前者苟以送其非,后者从而惑之, 以为诚然也。

佛老二者同出于贪,而所习则异,然必弃万事绝人理而为之。其贪于彼者厚,则舍于彼者果。若玄宗者,方溺于此,而于慕于彼,不胜其劳,是真可笑也。

(“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集·集古录跋尾》)

注释 ①《华阳颂》跋尾——《华阳颂》是一篇歌颂道教的碑文,刻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附有玄宗诏书。“跋尾”,即“跋”,或称“题跋”,是写在书后或诗文之后较为简短的解说和评议文字。②上清弟子——道家教义称居住在最高仙境的最高天神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简称“三清”。“上清弟子”,即元始天尊的门徒。③矧(shen)——况且。

赏析 “欧文如澜”,这是后人对于欧阳修散文风格的形象概括。它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一,在语言上不求险怪,而尚平实,无突兀拗折之病,在自然之中求清新蕴藉之致,宛若如练澄江之上烟波万顷;其二,在篇制上不故造宏大深湛之文,而力求言简意丰,直似微波细澜,虽未足以令人瞠目惊心,却也涵泳江河湖泽之间,包揽六合八荒之气,至刚至大,而又至纤至微;其三,在行文理路上讲求因势利导,常中寻奇,而又于奇处求常,从而达到举重若轻的境界。一言以蔽之, “欧文如澜”概括的是欧阳修平易流畅而深沉蕴藉的散文风格,体现了他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崇高的创作境界及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宏深博大的思想境界。

这篇跋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欧阳修的文章风格。它没有古奥艰深的文字,几乎用不着什么琐碎的注释,一般的读者即可毫不费力地弄通。像这样平易近人的文字的确不可多得。它的篇制之小竟只在三百字左右。可就在这样的文字中,在这样的篇幅里,作者却在完成着颠覆玄奥深邃的、结构庞大的佛老思想体系的恢宏事业。它不引经据典,却去旁涉稗史俗理,从唐玄宗信道求仙之事说起,继而又以乡野之人皆知的“畏生”与“贪生”的一般心理常识来分析佛老学说的深层动机,丝丝入扣,环环相因,从而举手之间推倒了佛老学派的思想大厦。欧阳修致佛老于死地的武器实非洪水猛兽,却是细波微澜。这样的神通非文章巨匠而不能有,非思想大家而不能有。

其实欧阳修的神通也没什么不可思议之处。他不过深谙“庖丁解牛”的道理,能够洞察出认识客体的致命所在罢了。既能切中肯綮,则必可一击而得。

无论怎样的学说与教义归根结蒂还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生存问题。把握了这一点,那才能把握住一切学说的真实动机与根本思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认识得很清楚。当他面对佛家的“无生”与道家的“不死”的有违生命常识的观点时,他没有相信这是佛老之徒的真诚的自我执迷,而把这看做是它们的理论策略。“无生”并不是其表面上所意味着的对生存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否定的形式隐喻着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永恒的焦虑;“不死”所意味的也并非那些炼丹求药的伎俩,而是在自我麻醉与自我欺骗中寻求生命永恒的精神自慰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阳修从务实的思想角度出发发现并讽刺了佛老学说的虚妄与无用。欧阳修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站在前台看佛老之徒的热闹表演,而是绕到幕后去观察他们真实操作的过程与目的。

当然,作者也不无偏颇之处。如果因为实用的缘故而全然否定了人类精神游戏对之于生存困厄的心理消解作用,那就陷入实用主义的牢笼。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的阈限的,部分地掩蔽世界中的阴暗区域不失为一种生存策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