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学说》自序|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 毕生学力尽萃于斯, 精诚无间, 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 穷途之困所不能挠。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 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本可以此继进,实行革命所抱持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与夫革命方略所规定之种种建设弘模, 则必能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不图革命初成, 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 一时风靡, 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是以予为民国总统时之主张, 反不若为革命领袖时之有效而见之施行矣。此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 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溯夫吾党革命之初心, 本以救国救种为志,欲出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也;今乃反令之陷水益深, 蹈水益热, 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此固予之德薄无以化格同侪, 予之能鲜不足驾驭群众有以致之也。然而吾党之士, 于革命宗旨, 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 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 实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呜呼!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 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 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 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 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速亿兆人之心也。是故当满清之世,予之主张革命也, 犹能日起有功,进行不已;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主张建设,反致半筹莫展,一败涂地。吾三十年来精诚无间之心几为冰消瓦解, 百折不回之志几为之槁木死灰者此也。可畏哉此敌!可恨哉此敌!兵法有云: “攻心为上。”是吾党之建国计划, 即受此心中之打击者也。

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 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 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 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 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 万事之本源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夫革命党之心理, 于成功之始, 则被“知之非艰”之说所奴,而视吾策为空言,遂放弃建设之责任。如是则以后之建设责任, 非革命党所得而专也。迨夫民国成立之后,则建设之责任, 当为国民所共负矣。然七年以来,犹未睹建设事业之进行, 而国事则日形纠纷,人民则日增痛苦,午夜思维, 不胜痛心疾首!

夫民国建设事业, 实不容一刻视为缓图者也。国民! 国民! 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 不行也;亦非不行也, 不知也;倘能知之, 则建设事业, 亦不过反掌折枝耳。回顾当年,予所耳提面命而传授于革命党员,而被河汉为理想空言者,至今观之,适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当为民国建设之资材也。乃拟笔之于书,名曰《建国方略》, 以为国民所取法焉。

然尚有踌躇审顾者, 则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 犹是七年前之党人社会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之大敌横梗于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亦若是而已矣。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 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 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 乃能万众一心, 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 为民所有, 为民所治, 为民所享者也, 则其成功必较革命之破坏事业为尤速尤易也。

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孙文自序于上海。

(《孙中山选集》,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注释 ①赞襄——协助、帮助。②五权宪法——孙中山《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分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权, 各个独立。”③化格同侪——使同志们感动接受。侪(chai),类、辈。④“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见《古文尚书·说命中》。意谓知道一件事并不难,实行起来就难。⑤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相传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后被武丁举以为宰。武丁, 在位49年,是商王朝的极盛时期,死后被祀为高宗。⑥“攻心为上”——见《三国志·蜀志·马良传注》: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⑦隆污——此指政治的盛衰。⑧河汉——比喻言论夸诞,不着边际。

赏析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的一部著述。全书分三部分:一、心理建设;二、物质建设;三、社会建设。《建国方略》较系统地体现了孙中山推翻清专制政府之后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设想。《心理建设》即《孙文学说》,是《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作于1918年。文章批判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论调,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认为“行先知后”,知从行来,强调了“行”的作用。对于鼓舞当时革命党人的斗争意志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本文是他为《心理建设》所写的序言。

序言开篇即明己志,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指辛亥革命)成功的经验论证了认识的巨大作用。接着由现状谈起,对建设事业的受挫和民众生活的困苦表示痛心。喜忧均系于国计民生。而后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中揭示出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 “吾党之士”深受“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思想束缚,故而对“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信仰不笃、奉行不力”。接下来直陈这种思想的严重危害。指出它迷惑了亿兆国民之心,致使其三十年来惨淡经营、奔走呼号的国事几乎土崩瓦解。从而深刻揭示了“心之为用大矣哉”的中心论题。既然认识的作用关乎成败,既然“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思想是如此误国误民,所以,作为批判传统观念之后,就必须树立一种崭新的观念。这就是他在《心理建设》中详细论述的“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序言以这一哲学思想将要产生的启迪和号召作用为结,展望未来,再扣“心之为用大矣哉”的中心。文章以破为主,围绕“心之为用大矣哉”的中心议题, 紧密结合现状,正反对比, 层层深入,对当时革命党人受传统观念“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影响而在革命面前惧怕困难的退缩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为其“知难行易”思想的提出作了拥篲清路的准备工作。

通观全文,我们看到一位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乐国乐民的伟大革命先驱者的光辉形象。从兴中会到同盟会间的多次武装起义再到辛亥革命,从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讨袁(世凯)护法运动,从建立中华革命党到讨段(祺瑞)护国运动再到组建中国国民党。他虽败屡战,“愈挫愈奋”。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从改组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到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斗争,直至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以毕生的精力书写并实践了他“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他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分钟都以“行”和“知”的方式献给了他一生忠贞不渝的事业——建立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是如此典范地将“行”和“知”统一在为实现其理想而奋斗的实践里,从而使其“知”具有振聋发聩、应者云集的强大感召力和鼓动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