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洙《息戍》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国家割弃朔方1,西师不出三十年2;而亭徼千里3, 环重兵以戍之4。虽种落屡扰5,即时辑定6;然屯戍之纲7,亦已甚矣。
西戎为寇8,远自周世9;西汉先零10,东汉烧当11,晋氏羌12,唐秃发13,历代侵轶14,为国剧患15。兴师定律16,皆有成功。而劳弊中国,东汉尤甚。费用常以亿计:孝安世羌叛17,十四年用二百四十亿18;永和末19,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及段纪明,用裁五十四亿,而剪灭殆尽20。
今西北泾原、邠宁、秦凤、鄜廷四帅21,戍卒十余万,一卒岁给22,无虑二万23;平骑卒与冗卒24,较其中者25,总廪给之数26,恩赏不在焉27。以十万较之,岁用二十亿。自灵武罢兵28,计费六百余亿,方前世数倍矣29。平世屯戍,且犹若是,后虽无它警,不可一日辍去30。是十万众,有益而无损,明也。
国家厚利募商入粟31,倾四方之货32,然无水漕之运33,所挽致亦不过被边数郡尔34。岁不常登35,廪有常给36,顷年亦尝稍匮矣37。倘其乘我荐饥38,我必济师馈饷39,当出于关中40,则未战而西垂已困41,可不虑哉!
按唐府兵42: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为今之计,莫若籍丁民为兵43,拟唐置府44,颇损其数45。又今边鄙虽有乡兵之制46,然止极塞数郡47,民籍寡少48,不足备敌。料京兆西北数郡49,上户可十余万,中家半之,当得兵六七万。质其赋无它易50,赋以帛名者,不易以五谷;畜马者,又蠲其杂徭51。民幸于庇宗52,乐然隶籍53。农隙讲事54,登材武者为什长、队正55。盛秋旬阅56,常若寇至,以关内、河东劲兵傅之57。尽罢京师禁旅58。慎简守帅59,分其统,专其任60;分统则柄不重,专任则将益盛61。坚于守备,习其形势62,积粟多,教士锐,使虏众无隙可窥,不战而慑63。《兵志》所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64。其庙胜之策乎65!
【注释】 1割弃朔方:宋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这实际上是正式承认北方大部分领土归辽所有。朔方,北方。 2 西师:防备西夏赵元昊的部队。 3 亭徼(jiao叫):边地哨所。 4 重兵:大量的军队。戍:防守。 5 种落:部族聚居的地方,也指部族。这里指羌族部落。 6辑定:安定,平定。 7 屯戍之费:驻军防守的费用。 8 西戎:中国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迁。9 远自周世: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了缯(zeng增)国和西戎一起伐周,周幽王被西戎杀死,镐京经过戎人的烧杀抢掠,变得残破不堪。 10 先零:汉时西羌的一支,最初居于今甘肃、青海的湟水流域,汉武帝时移居西海、盐池地区,宣帝时叛汉,复渡湟水,为赵充国所破。(见《汉书·赵充国传》) 11 烧当:汉时羌族的一支,因部落酋长烧当而得名。东汉王朝征服了西羌诸族,由于处理不当,诸羌纷起反抗,从汉安帝永初元年(107)起至汉亡都未完全平定。这里的烧当是诸羌的代表。 12 氐(di低):古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两晋时期,仇池、前秦、后凉等为氐人所建,都曾称雄一时。 13秃发:鲜卑族拓跋部的一支,唐代曾赐姓李,宋代改赐姓赵,是西北少数民族之一。 14 侵轶(yi义):侵凌,侵犯。 15 剧患:大患。 16 定律:依法定罪。 17 孝安世:东汉安帝(107—125在位)时代。 18十四年用二百四十亿:《后汉书·段颍(jiong窘)传》:“伏计永初(107—113)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费耗若此,犹不诛尽,余孽复起,于兹作害。” 19 永和:汉顺帝(刘保)年号(136—141)。 20 段颍:字纪明。《后汉书·段颍传》:“桓帝诏问颍,颍因上言曰: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辆),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如此则可令群羌破尽,匈奴长服。”21 泾原、邠宁、秦凤、鄜延四帅:泾(泾州)原(原州)路,邠(邠州)、宁(宁州)路,秦(秦州)、凤(凤翔府)路,鄜(鄜州)、延(延安府)路,共四路。四路挨近西夏国,统帅凡四人,故曰四帅。 22 岁给:一年的供给、费用。 23 无虑:大约,不下于。 24 平:平均。冗卒:勤杂士兵。冗,冗杂。 25 较:计算。 26 廪给:供给。 27 恩赏:正饷以外的赏赐。 28 灵武罢兵:灵武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武县,当时西北的重镇。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被西夏攻陷,守军撤退。 29 方:比拟,比较。 30 辍(cho绰):中止,停止。 31 厚利募商人粟:用重利召募商人运粮给军。 32 倾:尽量,尽力。 33 漕:水道运粮。宋建都开封,东南和西北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以汴河为最多。 34“所挽致”句:用车运到的粮少,只能满足几个边郡的需要。35登:丰登,成熟。 36廪有常给:国家仓库必须照常供给。 37顷年:近年。匮:缺乏,不足。 38荐饥:连年饥荒。 39济师馈饷:接济军队,运去粮饷。 40关中:古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这里指陕西,因它西面有关,故亦称关中。 41西垂:西部边地,指陕西。42府兵:北朝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隋、唐都实行这种制度。唐代共设六百三十四府,每府兵额由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粮食,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 43籍丁民:登记成年的人丁。 44拟:仿效。 45损其数:减少兵的数目。不在全国设府,只在边地置府,故兵数少于唐。 46边鄙:边垂,边疆。乡兵制:宋代分全国军队为禁军、厢兵、蕃兵、乡兵四种。乡兵,于招募之外,也有当地征发的,经过训练作为地方防守部队。 47极塞(sai赛):最接近边界处。 48民籍:户口。 49料民:即统计人口。京兆:京都。50质:落实、规定的意思。 51蠲(juan倦):免除。徭:差役。52庇宗:保护家族。 53乐然隶籍:乐于注入户籍。 54农隙讲事:农闲时间讲习军事,进行军事训练。 55登:提升,选拔。材武:指娴习武术的人。什长、队正:指下级军官。 56盛秋:阴历九月为盛秋时节。旬阅:每十天阅兵一次。 57关内:指陕西。河东:指山西。傅:通“附”,附近;这里用作动词,靠近。 58尽罢京师禁旅:由边郡抽去保卫京都的禁军,全部调回原来的边郡。 59简:选择。 60分其统:把各级统率权分给各级军官。 61励:勉励,奋勉。 62形势:敌我的形势,山川的形势。 63慑(she舍):恐惧,害怕。 64兵志:指《孙子》。《孙子·九变篇》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65庙胜:《孙子·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祖庙。古时候兴师作战,要在祖庙里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叫‘庙算’。胜,指开战前估计敌我力量及形势,预计可以胜利。
【今译】 (“澶渊之盟”),国家把大片北方领土割让给了辽国,防备西夏的部队有三十年没有出动;而千里边界,却要派大量的军队防守。虽然羌族部落的几次侵扰,都即时平定了,但驻军的防务费用,也够惊人的了。
西戎侵掠中国,开端于西周末年;那以后,西汉时期的先零,东汉时期的烧当,东晋时期的氐、羌,唐代的秃发,历代相继侵扰不休,成为国家的大患。为此,各代政府都兴兵讨伐,依法定其罪行,也都取得了成功。而使中国陷入劳顿疲困的境地,莫过于东汉时期。当时的边防费用常常以亿计算:汉安帝时羌族叛乱,十四年间用了二百四十亿;汉顺帝永和末期,又经过七年,耗费八十八亿。直到段纪明,才用了五十四亿,就把西羌叛军几乎全部歼灭了。
现今西北的泾原、邻宁、秦凤、鄜延四路统帅,共辖边兵十余万人,一个士兵一年的费用,不下于二万;骑兵和勤杂兵平均起来,以中等薪饷计算,全部费用的数目——不包括正饷以外的赏赐,以十万人计,一年就要耗资二十亿。自灵武守军撤退以来,累计耗费六百余亿,比起前代来已经超过了好几倍。和平时期的驻防费用,尚且如此巨大,此后即使没有什么边警,这笔军费也不能停发一天。就是说,这十万士兵的军费只可增加而不能削减,事情就是这样明摆着的。
国家用重利召募商人运送军粮,全用四方畅销的商品来交换他们的粮食,可是河道不通,不能船运,而用车运到的军粮很少,仅能满足几个郡的需要。粮食不能年年丰收,而国家的仓库必须照常供应,近年来,仓库的存粮也渐渐显得缺乏了。如果西夏乘我连年饥馑侵犯边境,我方必须接济军队,运去粮饷,很可能当军队开出关中时,还没有开战而西部边陲已经疲困不堪了。这种情况能不令人忧虑吗?
考察唐代府兵的编制:上府为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目前的当务之急,莫如登记成年的人丁,仿效唐代设置府兵制,兵的名额可以适当减少。再说,现在的边境地区虽然没有乡兵的制度,但只限于接近边界的几个郡,户口很少,不足以抵御敌兵。清点京都、西北几郡的户口,上户约有十余万人,中户之家减半,可以得兵六七万人。规定交纳的赋税不得换为其它物品,原定赋税是缴丝帛的,不能改变为缴五谷;原定为养马的,还可免除他的其它差役。老百姓为保护家族而深感荣幸,也就乐于注入户籍。农闲时间讲习军事,选拔武艺较好的担任什长和队正。盛秋时节十天阅兵一次,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还可调关内、河东的精锐部队靠近西夏作为援兵。由边地抽去保卫首都的禁卫军,应当全部调回原地驻守。要慎重选择守边统帅,把各级统率权分给各级将领,让他们各司其职。分级指挥,则统帅的兵权不致过大;责任既专,则将领分工明确,越发勤奋。巩固边防要塞,洞悉敌我形势,储备丰足的粮食,鼓舞士兵的锐气,使敌虏没有空子可钻,未及参战而已胆战心惊。《孙子·九变篇》说:“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这不就是克敌制胜的良谋吗?
【集评】 宋·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议论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总案】 辽和西夏是北宋的两大劲敌。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向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景德三年(1006),宋朝以对待辽相似的办法,换取对西夏的妥协,每年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此后,北宋王朝乐于苟安,边防日渐废弛,而养兵的费用反而逐年增加。面对这种形势,尹洙写了这篇文章,针对西北边防措施提出了具体主张和实施方案。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劈头便说:“国家割弃朔方”,对北宋执政者屈辱求和的对外政策,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此段总写边防形势,而以“屯戍之费,亦已甚矣”领起下面两段文字。二、三段紧承“屯戍之费”立论,分别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用具体数字说明军费开支“常以亿计”;又以古今作对比,证明当时西北四路的十万戍卒,“岁用二十亿”,“方前世数倍矣”。第四段,从军粮供应的种种困难,指出我方的不利形势。以上四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现行边防措施之不当,剀切陈辞,有理有据,切中时弊。第五段提出仿效“府兵制”等补偏救弊的相应措施,现在看来是很有见地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抒己见,针对论题从历史和现实作了比较分析。在合乎逻辑的推论之后,又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说理明白晓畅,论据确凿有力,读了令人信服,发人深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