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论佛骨表》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1。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2;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3;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4;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5;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6;帝舜及禹,年皆百岁7。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8。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9;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10;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11。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12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方十八年耳13!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14。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15。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16;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17;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18。事佛求福,乃竟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19。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浑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20!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21。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22。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23?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风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24;又令诸寺,递迎供养25。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26;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世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27!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28;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29?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30。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31。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32。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33;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34?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35。”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36。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37!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38;上天鉴临, 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39。臣某诚惶诚恐40!



【注释】 1 某:即“愈”的讳字,可能是韩愈门下编辑文集时,以“讳”改动的。伏以:与“伏惟”、“伏念”相同。下对上的敬辞。 2黄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名。下文中的少吴(hao号)、颛顼(znuan xu专旭)、帝喾(ku酷)、帝尧、帝舜、禹等,均是。但除禹外,均实为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 3少吴:名挚,字青阳,姓姬。 4颛顼:号高阳氏。5帝喾:号高辛氏。 6帝尧:号陶唐氏。 7帝舜:号有虞氏,又称虞舜。禹:夏朝的开国帝王。 8寿考:寿命长。考,老、年老。9殷:即商代,因后迁都于殷地,故名。汤:商代的开国帝王。 10太戊:殷中宗。武丁:殷高宗。书史:即史书。 11周文王:姓姬名昌,殷商时为西方诸侯的首领。武王:周文王之子,名发。穆王:名满,周朝的王。12致然:达到这样。 13汉明帝:东汉王朝第二代帝王刘庄,在位十八年。 14乱亡相继:指东汉明帝死后至汉献帝退位的一百四十五年中,出现了宦官外戚之争,朝政混乱,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军阀割据,三国鼎立,东汉随之灭亡。运祚:国家生存、兴盛的气运。 15宋、齐、梁、陈、元魏:指南北朝时代。宋、齐、梁、陈、是南朝建立的四个朝代,共一百六十多年,更换了廿四个皇帝。元魏,乃北朝时鲜卑人拓跋硅建立的北魏;北魏从第七个皇帝起改姓“元”,故称元魏。北魏到西魏灭亡,建国一百六十年,更易了十七个帝王,其中八人被杀。 16梁武帝:即萧衍,字叔达,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迷信佛教,宣布“唯佛道是正道”,将其定为国教。 17牲牢:牛、羊、猪,古为三牲。牛、羊、猪各一头,称做牢,乃祭祀时使用的隆重祭品。 18侯景:本是魏将,后降于梁,被封为河南王。因梁后又与东魏讲和,怕于己不利,便起兵叛乱,梁武帝被围台城,饿死。台城,时为南京附近小城,故址在今玄武湖畔。 19高祖:指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禅:以帝位让人,即禅让。公元618年,李渊威逼隋恭帝让位,称帝后年号武德,“受隋禅”乃韩愈的美饰。 20宜:义也。推阐:推行、阐发。圣明:指高祖打算裁汰僧、尼的正确诏旨。 21伏惟:臣对君的恭敬之辞。睿圣文武皇帝:这是元和三年(808年)群臣上给唐宪宗李纯的尊号。 22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师剃去头发胡须,称做剃度或度,意为渡引凡人离开世俗之地。 23恣:放纵、放任。 24凤翔:唐时府名,今陕西省凤翔县。宪宗派官员去凤翔法门寺迎佛骨,法门寺在岐山县,这里的凤翔是指府治。御楼:封建社会中把皇帝的行动及所用之物都称“御”,御楼即坐在楼上。舁(yu 于):抬。大内:皇帝的宫廷。 25供养:供奉、奉养,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佛、法、僧)为“供养”,以资财、身躯供养三宝的称财供养,以说法修行有利众生的称法供养。26崇奉:隆重的供奉、尊奉。 27直:仅、只、只不过。徇(xun旬):曲从、随顺,士庶:士大夫和庶民。 28冥:暗,昧于事理。29岂合:难道应该。 30焚顶烧指:用香或艾叶薰烧头顶,以香火烧灼手指等苦行,表示自己对佛的诚心。解衣散钱:指施舍钱财以表示对佛的虔诚。业次:赖以谋生的产业、职业。次和业,意义相同。一说指每一作业进行的程序。 31断臂脔(luan 峦)身:砍断膀臂,割下己肉。脔,本指把肉切成小块,这里仅用“割、切”之义。 32法言:合乎古代礼法的言论。法服:合乎古代礼法规定的服饰。 33容接,指被不轻易接见的人所接见。宣政:殿名。礼宾:接待外宾的的礼宾院。一袭:一套。单衣和复衣都完备的叫一袭。 34凶秽:死人尸骨。 35本句引文出自《论语·雍也》。 36 巫 :古代以舞娱神的官。祝:向鬼神致词、祷告求福免灾的官。桃茢(lie 列):桃木、苇苕。祓(fu 弗):除。古代迷信习俗,认为鬼怕桃木,苇苕可去不祥,“祓除”实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37有司,主办的官吏、主管的机构。大圣人:指唐宪宗。 38祸祟(sui 岁):灾祸。殃咎(jiu 救):祸殃、灾害。 39无任:不胜。恳悃(kun 捆)激动诚恳。 40诚惶诚恐:内心惶恐不安,这是封建时代上奏章的习用套语。



【今译】 臣韩愈奏言:我认为佛教本是夷狄的一种宗教。自从东汉时流传到中国,上古以来未曾有过的呀。从前,黄帝在位百年,享年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享年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也都活了一百岁。这些时候天下太平,老百姓安乐长寿。可是,中国没有佛教呀。以后,商汤也享年百岁;汤的玄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年龄多高,但根据他们在位的年数推论,大概也都不少于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这些时候佛法也还没有传入中国,并不是因为敬奉佛教而达到这样的。

东汉明帝时,开始有了佛教。可是明帝在位,才不过十八年呀!明帝以后祸乱、亡国之事接连不断发生,国家兴盛的气运保持不久。宋、齐、梁、陈、北魏以下,信奉佛教逐渐虔诚,但统治时间更加短促。只有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曾先后三次到同泰寺舍身做佛徒;宗庙祭祀,不用牛、羊、猪等牲口作祭品;每日仅吃一餐(过午不食),饭食仅限于菜果;可是,他后来终于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内,国家不久也就灭亡了。侍奉佛教以求幸福,但最后却竟然求得灾祸。由此看来,佛教值不得侍奉,也就可以明白了!

高祖李渊开始接受隋恭帝禅让,即位称帝时,就计议着除去佛教。但当时群臣才识不高,没有远见,不能深刻理解先王治国的主张、古今变化的道理,不能推求阐发高祖打算汰除僧、道的旨意,以疗救佛事带来的祸害。这样,废除释教的事就停止了,臣常常为此深感遗憾呀!我思之,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明武勇,多少世代以来,没有人可以相比。即位的初期,就不许度人作和尚、尼姑、道士,又不许修建佛寺、道观。臣常常以为高祖的心志,必定能够立时实现,又怎么可以放纵它并反转过来让它兴盛呢?现在听说陛下诏令群僧前往凤翔恭迎佛骨来京,亲自登楼坐观,还要把佛骨抬入宫廷;又下令各寺庙,要一寺接一寺地依次迎接奉养。我虽然非常愚笨,也知道陛下肯定是不会被佛法所迷惑的。现在作出这种隆重的供奉行动,不过是用来祈求幸福吉祥呀;只不过是为了年成丰收,人心欢乐的缘故,才顺随人们的心意,替京城长安的百姓和官吏陈设一些怪异的观赏、戏耍的玩具罢了!哪有象陛下这样神圣英明的君主,而肯相信这样荒诞的佛事呢?可是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被你供养佛骨的外表所迷惑,难以通晓你的本意。如果真的看到陛下这样尽心恭迎佛骨,必将认为是真心事奉佛祖。都会说天子是大圣人尚且一心敬佛信佛,我们老百姓是何等卑贱之人,难道应当更爱惜自己的身体生命而不去敬佛吗?于是百十人为一群,用香、艾薰烧头顶,以香火烧灼手指;从早晨到晚上,解开衣袋施舍钱财;彼此互相仿效,惟恐落在别人后面;男女老少到处奔忙,丢弃了他们赖以谋生的产业和职业。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将进一步遍及各寺庙,就必然会出现砍断臂膀,割下己肉来供养佛祖的事。伤风败俗,四方的人传为笑话,这不是小事呀!

佛祖释迦牟尼,本来是外邦的人,同中国人语言不通,衣服样式也不一样;口中不讲合乎先王礼法的话语,身上不穿合乎先王礼法规定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之间的礼节和父子之间的感情。假如他本人至今还活着,奉他国君的诏令,来京师长安朝见,陛下答应接见他,也不过是在宣政殿接见一次,在礼宾院设宴招待一次,赐给他衣服一套,回去时武装护送他到国境线上,不会让他去迷惑老百姓呀。更何况他本人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尸体的余物,难道应该让它进入皇帝宫廷禁地吗?

孔子说:“对鬼神恭敬,但不可亲昵。”古代的诸侯,在自己国内吊丧时,还要派遗巫祝之官先用桃枝苇苕驱除不祥,然后才进入吊唁。现在没有理由去迎取枯朽污秽的东西,亲身临近观看,巫祝不走在前面,桃枝苇苕也不使用;群臣不讲这样做是不对的,御史也不列举这样做的错误,我实在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我请求把这一指骨交给主管司法的官吏,将它抛在水里、火里,从根本上永绝后患,明断天下人的疑问,杜绝后代人的迷惑,使得天下人都明了大圣人的所作所为是高出普通人万万倍呀!难道不隆盛吗!难道不快意吗!佛祖如果有灵,能够造成灾祸,那么所有降下的祸殃,应当加在我身上;上天亲临鉴察,我决不埋怨悔恨。不胜感激诚恳之至,谨奉《论佛骨表》上达天子。臣韩愈非常惶惧不安。



【集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评语卷一:“韩公以天子迎佛,特以祈寿护国为心,故其议论亦只以福田上立说,无一字论佛宗旨。”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韩文》评语:“昌黎虽不达佛理,而气劲,在释门中几乎独觉矣。”

清·储欣《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八表状:“韩文公以谏佛骨表穷,亦以谏佛骨表争光二曜。”又《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一:“所争关国家大体,贾生而后,此表可与日光争光。文之古质,是西汉诸公谏疏;而法度章整,殆于过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第四卷评语:“惑之大者则用借鉴,失之小者则用直陈,极得因事纳诲立言之体。宪宗奉佛求寿,故前半只从上寿上立论。……”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评论卷八:“无《原道》一篇不见韩公学问;无《佛骨》一表,不见韩公气节。”

清·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二:“叙次论断简质明健处,见公文字之老境。”

清·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昌黎《论佛骨》一表,为天下之至文,直臣之正气。”



【总案】 此表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时为刑部侍郎,五十二岁。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传说当时凤翔法门寺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塔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适逢开塔之期,唐宪宗就遣使去恭迎佛骨,并留禁中三日,才历送诸寺,造成很坏的影响。韩愈因而上表谏诤,力陈其弊,结果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差一点断送了老命。此文针对当时的宗教狂热,有的放矢的尖锐揭露并抨击了唐宪示恭迎佛骨、倡导迷信的荒诞行径,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表现了韩愈非凡的胆识和气魄。尽管作者排佛反佛是从封建卫道立场出发的,使用的批判武器是儒家思想,局限性很大;但他敢于触及时弊,有力地批判了唐王朝统治者惑众蠹财的愚蠢行为和迷信佛教的恶劣社会风气,仍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此文乃上达王朝的奏表,决定了它必须不尚空谈,且具有说服力。韩愈根据此文欲达到的目的,采取了以事明理的方法,从古到今,由远及近,用一系列史实作证,让历史事实说话。这样,对比鲜明,环环相扣,从而起到振聋发聩、引人深省的作用。著文时,由于义愤在胸,故不仅义正辞严,说理明晰,而且感情激越,语言尖利,格调雄壮,文势奔放,不失为一篇值得称道的排佛力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