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唐湖石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1,南有笕2。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五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灌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个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3。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水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4,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5。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6,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盛。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变随加,即不啻足7;脱或不足8,即便决临平湖,添注官河, 又有余矣。
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词以惑刺史9。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茭菱先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粱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10。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11,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12,往往堙塞13,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14,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导,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15。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注释】 1石函:以石构筑的池水洞。 2笕(jian简):连接起来以引水的竹筒。 3次:边。 4符;古代传达命令等用的凭证,这里用作动词,意思下达文告。帖:文书,文告,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传送文书。差:派,派遣。 5濒(bin宾):靠近,临近。 6盐铁:指盐官与铁官。 7不啻(chi斥):不仅,不止。 8脱或:假使,倘若。9惑:欺骗。 10妄:荒谬。 11典:主管,掌管。 12窦(dou豆):水沟,沟渠。 13堙(yin因)塞:堵塞。 14霖雨:久下不停的雨。 15文:修饰。
【今译】 钱唐湖又名上湖,湖周长三十里,北边有用石构筑的泄水涵洞,南边有连接起来供引水用的竹筒。凡放水灌溉农田时,湖水水位每低一寸,就能灌溉十五顷多田;每昼夜能灌溉农田五十多顷。灌田时,先必须另外选派勤于公务的两个军吏,一人站在田边,一人站在湖边。与本地主管部门及田主根据农田亩数,确定好日期时间,量好尺寸,在规定季节与期限内放水。如遇当年天旱,百姓请求放水,就必须让他们通过州府向刺史陈述情况,自己随即在文书上画押签字后亲自交给主管部门,当天就可给水。如果等待陈述情况的文书送到司,司下文告到县,县传送到乡,乡再派人让具体主管部门办理,来来去去就要经过十多天,即使有了水,干涸的农田的禾苗也等不及了。
大概这个地方春天雨水多,夏天和秋天大多天旱,如湖的堤岸修筑得法,蓄水泄水适时,就是临近钱唐湖的千多顷农田也会得到灌溉,不会出现歉收年景。从钱唐湖到盐官辖界应当灌溉的是夹着官河的农田,必须先把湖水放入官河,再将官河水灌入农田,如果准许盐官铁官使用老办法,又必须先量量河水深浅,等到灌田完了,还要还原到原水位高度上,因此常常旱情严重。如果湖水不充足,当年就修筑湖堤,增高几尺,湖水也随之增加,这样水量就不仅是充足了啊;倘若湖水不充足,就决开靠近平湖的堤岸,让官河的水流入增加水量,这样又富富有余了。
世俗人说:“决堤放湖水灌田,不利于钱唐县官。"县官就借别人的话来欺骗刺史。时而说“鱼龙没有了栖身的地方了”,时而又说“收获茭白菱角比农业收入先得利”。试问,救鱼龙与救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个急迫,茭白和菱角的价值与稻粱的价值相比哪个利多,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他们还说“决堤放湖水灌田就使得城内六眼都没有水了”,这也是胡说。湖底高,井眼低,湖中又有几十眼泉水,湖水耗损了而泉水却涌了出来,即使把湖水全放尽,泉水还用不完呢。再说,前后不同时间放湖水灌田,始终也不至于枯竭的,他们却说“井没有水了”,太荒谬了。想想那城中的六眼井,是宰相李泌掌管该郡时主持开凿的,对百姓很有利,这六眼井同湖水相连,它们之间有暗沟相通,常常被泥沙堵塞,也应当多次检察疏通整治,那么即使大旱井水也会经常是充足的。
钱唐湖中有免税农田十几顷,湖水浅田就显露出来,湖水深田就被淹没了。田主大多同具体主客部门的人合计串通,偷偷漏泄湖水来使私田得到好处。钱唐湖的排水涵洞和引水竹筒以及许多小竹管小阀门,不是浇田时候,都必须关闭并严严实实地堵塞住,多次让水利部巡视检察,稍有漏水之处;便依罪责罚全体主管的人,这样就没偷水的弊病了。还有,如果雨连下三日以上,湖堤就往往会溃决,这时主管的人就必须巡察守护,准备着修筑堤岸。湖引水竹筒的南边的堤岸有个缺口,如果湖水暴涨,就从缺口排泄出去。如果水势仍不减轻,就同时从涵洞竹筒排出,防止湖堤被冲垮。
予在杭州郡当刺史三年,仍然每年都遇到旱灾。钱唐湖的利与害,在记中详详细细地谈了来龙去脉,恐怕后来的人需要了解情况,所以把它写在了石上。为了想让读者容易看懂,所以不作文词上的修饰,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作记。
【总案】 这篇《钱唐湖石记》,写于作者外放杭州作刺史时,它是别具特色的一篇散文。
布局井然,为本文特色之一。依照段次,先叙西湖形势和放湖水灌田的概况;接叙蓄积湖水的重要和加高湖堤的情形;又用有力事实驳斥反对放水灌田的谬论,阐明自己的正面主张;往后叙述西湖水利工程和管理方法,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末尾写撰文立石的意愿。各段各司所职,又互为照应,布局井然有序。
叙事简要,为本文特色之二。文章抓住了蓄水这个关键问题,用凝炼之笔,第二段仅短短百余字中,就讲清了以湖水灌田的必要性和蓄水的重大作用,不枝不蔓,在“点”的表达中,勾勒了“面”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作者工于叙事,简净不烦的特色。
巧立靶,善驳斥,为本文特色之三。作者基于对百姓生活的殷切关注,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所以对反对放湖水灌田的种种谬论,不仅一一予以驳斥,而且立靶不同,批驳的方法也各异。对“鱼龙无所托”、“茭菱先其利”两个反面理由,作者仅用两个反问,不加引发地就将正面结论昭示于人了。对“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的反面理由,作者又放开笔墨,从水源结构、放水事实、六井本身三个角度,层层进逼,有据而发,雄辩有力地驳倒了反对者的谬论。
看似无情却有情,为本文特色之四。附记中说得明白:“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因此,文中没有用一个字言“情”,但情却透过简要的叙述和精辟的驳论而表露出来。这种体恤民情之情,在“千余顷田无凶年矣”的叙述中,在“鱼龙”与“生民之命”、“茭菱”与“稻粱”的对比中,在“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早”的说明中,缓缓绵绵地流了出来。从文章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为民谋利而孜孜不倦的刺史形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