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后主出降》原文|译文|赏析
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①。
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
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
昭烈经营良不易②,一朝功业顿成灰。
【释词】
①自裁:自杀。
②昭烈:指刘备,因其死后谥为昭烈皇帝。
【赏析】
后主反绑着自己,率太子诸王,及群臣数十人,拉着棺材,出北门而降。邓艾扶起后主,亲自解开绑缚的绳子,烧掉棺材,接受其降,一同入城。
这首七律诗咏后主亡国,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亡国之因;后四句写亡国之愤。后主出降,蜀汉亡国,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诗人只用了二组对立的画面,就把纷繁复杂和历史现象表示得明明白白。一组对立的画面,是魏兵入川,后主出降。邓艾大军几乎没有打什么硬仗、恶战,便轻取蜀汉。因此,用“入川”这样轻松的口吻来描述。亡国之君刘禅也没有“力战死社稷”,便轻快地率众出降,“偷生”二字活画出一个心甘情愿当亡国之君的庸才。读上半首诗,其诗句的平淡,仿佛血泪流淌殆尽似的平静;口吻的平淡,仿佛凝重到了快要窒息的地步。朝廷腐败已到了一击即溃的地步,满朝庸臣俗吏精神麻木了。
造成亡国的原因,可能会有十面八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有一番见解,但诗人只集中在一个根本点上: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尖锐地指出:“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于是又出现另一组对立的画面:一边是奸臣黄皓,一边是忠臣姜维;一边是弄权误国的肆意,一边是忧国济时的悲叹。这既是亡国之像,也是亡国之因。长久以来后主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宠信宦官,朝纲不振,以致贤臣渐退,小人日进。黄皓之流吃香,姜维之辈受气。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安能不亡!
诗的后半部分写亡国之愤,一是从现实写来,“全忠义士心何烈”。后主派人到姜维帐下,“言归降之事。维大惊失语。帐下众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闻数十里”。“守节王孙志可哀”,刘谌“至昭烈庙中,伏地哭曰:‘臣羞见基业弃于他人,故先杀妻子,以绝挂念,后将一命报祖! 祖如有灵,知孙之心!’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另一是从历史写来,“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刘备戎马征战,诸葛亮殚精竭智,五虎将拼杀疆场,君臣将士风雨同舟数十年,开创的蜀汉江山,就这样“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择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降”。
全诗起笔平淡,落笔凝重,其情、其痛、其悲,层层铺开,愈展愈浓,令人好不揪心扯肺似地哀楚,呼天抢地般地悲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