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诸葛显灵》原文|译文|赏析
数万阴兵绕定军①,致令钟会拜灵神。
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②。
【释词】
①阴兵:鬼兵。唐·卢全《冬行诗》:“野风结阴兵,千里鸣刀枪。”定军:定军山。诸葛亮死后安葬在此山。
②遗言:这里指诸葛亮显灵之时说的话。
【赏析】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钟会夺得阳安关,夜宿阳安城。急闻西南喊声大震。出帐视之,不见人影;第二天夜里,喊声又起,弄得钟会惊疑不定;第三天他带人向西南巡哨。“前至一山,只见杀气四面突起,愁云布合,雾锁山头。”“转过山坡,忽然狂风大作,背后数千骑突出,随风杀来。会大惊,引众纵马而走。诸将坠马者,不计其数。及奔到阳安关时,不曾折一人一骑,只跌损面目,失了头盔。皆言曰:‘但见阴云中人马杀来,比及近身,却不伤人,只是一阵旋风而已。’”钟会询问降将蒋舒,才得知定军山上有诸葛武侯之墓。他说:“此必武侯显圣也。吾当亲往祭之。”钟会到武侯墓祭拜之后,“狂风顿息,愁云四散”。
这天夜间,“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其人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钟会惊异,下令所到之处,不许妄杀。魏军在蜀境,秋毫无犯。
“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这个充满神鬼色彩的故事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折射。在人们口碑中,广为流传的诸葛亮故事,有的是真事,有的则是因为偏爱而附会在他身上的,甚至鬼文化也掺和在其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一种蕴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诸葛亮现象。诸葛亮治蜀二十年,安抚百姓,约制官吏,法治严明,操劳国事,鞠躬尽瘁。他去世后,引起蜀人的深切悼念,“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说: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陈寿这段话是诸葛亮死后四十年讲的,足见诸葛亮功及于民,影响至深,形成一种潜在的力量推动着人们对诸葛亮的顶礼膜拜。
统治阶级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强调其贤相忠臣的一面;民间百姓对其礼拜至极,将其智慧神圣化、爱民偶像化。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本来泾渭分明,但对诸葛亮却产生共鸣,官方塑像,民间祭拜。一方宣扬,一方接受。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交融在一起,各个层次、各个时代人们对这一典型的文化认同,显示出极强的包容性。它体现在诸葛亮自身文化思想上,则是集各家学说之长。实际上儒、道、法、佛、纵横、兵等诸家对诸葛亮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却没有拘泥一家之说,而是分析各家利弊长短,善于汲取和综合前人的思想成果,并根据形势需要加以发挥应用。正因如此,才使诸葛亮的思想具有成熟和深邃的特点,使他成为一位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欲拯救斯民于水火的政治家。后人对他的崇敬和热爱,追念和渴慕,使历史人物诸葛亮升华为民族智慧的理想化身,似乎百姓的祸福,国家的兴衰,都系之于像诸葛亮这样既智慧超群又鞠躬尽瘁的贤臣身上,这正是“死尚遗言保蜀民”故事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