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 ①蒹(jian兼):没抽穗的芦苇。葭(jia加)。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的样子。②伊人:这个人。一方:那一边,指江水的对面。③溯洄:逆流而上。阻:艰难险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苍青色。晞(xi希):把水晒干之意。⑥湄(mei):水边高崖。⑦跻(ji基):上升,攀登。这里指地势渐高,需要攀登。⑧坻(chi迟):水中高地,小渚。⑨采采:众多的意思,犹言形形色色。未已:未止,也是未干的意思。⑩涘 (si四):水边,崖岸。(11)右:《毛传》释为左右的右,《郑笺》解作迂回,马瑞辰说:“周人尚左,故以右为迂回。”(12)沚(zhi只):水中小洲,含义与前面的“坻”字相同。

【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为了白霜。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的那一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儿险阻路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摇曳起伏的芦苇,青而未黄,芦苇上的露珠还闪着银光。我所心爱的人,在水边那高高的崖上。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尺岗。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变幻不定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我所心爱的人,在河水遥远的彼方。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迂回曲折路漫长。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王 洪译)

【集评】 《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宋·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卷六)

明·谢榛:“三百篇已有声律,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四溟诗话》卷二)

清·姚际恒: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于‘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上曰‘在水’,下曰‘宛在水’,愚之以为贤人隐居水滨,亦以此知之也。”(《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此则兴尽首章,不可不知也。”(《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今·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今·陈子展:“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此诗盖采自歌谣,不得谓民间无此诗人也。”(《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方玉润的见地颇为精到,这首诗的首章的确已成千古绝唱,接下来的两章只不过是它的余音,无非是在“兴尽首章”。所谓“伊人”究竟是男是女,这并没有多大关系,诗中只是为人们留下了真正的诗意(即一种朦胧的美感)和真切的爱意(实在是一种火热的爱恋)。诗人描绘景物时,色彩是那样明丽,节律是那样婉曲,情怀是那样怅惘,通过对特定情境和时空条件下客观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互融互衬、情思与客体浑然不可分的艺术境界。它既自然质朴又技法巧妙无迹,以其真切感人的力度获得了某种意义上永久的艺术魅力。

(姜静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