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天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①彼作矣,文王康之。②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③子孙保之!
【注释】 ①作:《孔疏》:“作者,造立之言,故为生也。”荒:严粲《诗缉》:“治荒为荒,犹治乱为乱也。今谚言开荒,即始辟之意也。”②彼:此指苍天。康:陈奂《诗毛氏传疏》:“康,安也。” ③彼:此指民众。徂(cu 殂):往,此指归顺周文王。夷、行:朱熹《诗集传》:“夷,平。行,路也。”此句隐喻政治清明之意。
【译文】 苍天创造荒岐山,太王治理创业难。天生万物满岐山,文王继业邦国安。民众归顺上千万,岐山大道多平坦,子孙永保好江山。
【集评】 宋·黄櫄:“迁岐之役,诗人之言必曰帝省其山,曰帝迁明德,曰帝作邦作对,而此诗又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夫大王之迁,非得已不已也。而诗人必以天言之,其意似以为岐可以兴周,而天固使大王之都岐也。……然其一篇之意则在于大王之荒,文王之康,子孙之保,而不独归之天也。……大王迁岐,豳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文王徽柔懿恭以保民也,不遑暇食以和民也……人心愈固,而天命愈不可易矣。成王之心以积于前者,如此其至,继于后者其敢有忽心哉?曰子孙保之……归其功于前人,勉其效于后世,是岂独归于天而已乎?诸儒讲解,见诗以天作名篇,而《皇矣》之诗又有帝作邦之诗,则皆曰岐以天立周以岐兴,而不知岐非以天立也,以大王、文王而立也;周非以岐兴,以大王、文王而兴也。”(《毛诗李黄集解》卷三十七)
宋·辅广:“高山大川,皆天造地设也,大禹但能甸之耳,故曰:天作。治荒谓荒、犹治乱谓之乱也。大王始荒之,而亦曰彼作矣者,推大王与天同功也。……祖先所以经理其始,计安其后者,既已甚艰勤矣,则子孙固宜世世保之而不失也。”(《童子问》卷八)
元·朱公迁:“天作岐山,可为兴王之地,大王承天而创业,文王继世而成功,治险为夷,如此其难,可不世世保守之乎?……诗意首尾主岐山言之,故知为祀大王之诗也。”(《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九)
明·朱善:“彼高者山,天实作之也。然天能作之而不能有以治之,所以荒而治之者实有待于大王焉。大王能作之而不能安之,所以安而定之者尤必有待于文王焉。夫惟大王创造于前,文王安定于后.是以昔焉之险阻,今焉之平易,则以哲王之相继而人之归附者众也。我子孙是以得奉其祭祀于此,则继今以往,世世相承,其不可思,所以保守而勿失乎。”(《诗解颐》卷四)
明·孙鑛:“赋此祭太王之诗。言天作岐山,而太王始治之;太王既作,而文王复康之。于是彼险僻之岐山,人归者众,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孙当世世保守而不失也。”(《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卷四)
清·方玉润:“此诗首四句特题大王、文王,其意盖以大王迁岐为王业之基,文王治岐为王业之盛;光前裕后,二君为大。故《序》以为‘祀先王先公’,似矣。”(《诗经原始》卷十六)
【总案】 此诗写周王祭祀岐山,歌颂太王和文王创业的丰功伟绩。《诗序》说:“祀先王先公也。”周民族先王古公亶父率其部族迁居歧山南面周原,开荒种植,使民安居乐业,于是周民族逐渐走向强盛。文王姬昌继承太王的事业,进一步发展了周的势力,奠定了灭商的基业。因此,岐山是周民族发祥之地,祭祀岐山,便是祭祀先王先公。此诗不及三十字,但词简意赅,凝练清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