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忆秦娥》原文赏析
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圆缺。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生于明末清初之际,以文章见长的方以智,虽非词坛巨子,然而他的这首《忆秦娥》,却是情景两融、寄托遥深的佳作。
从词的浓重的感伤情调看,此词可能作于明亡之后。全篇以伤春伤别为抒情线索,通过对花月、杨柳、潮声的描绘,慨叹美好岁月的消逝,并隐隐透露了家国沦亡给词人带来的深沉苦闷。
上片首句从花、月落笔,总写苏堤月夜,无情的东风吹打得落花如雪,惜春伤春之感初现端倪。接着,按词调需要,迭唱“苏堤月”三字,从而勾连上下文。“香销”句照应首句,言即在南方,花已落,而春光亦将消逝;“几回”句照应“东风”句,感叹月儿不能长圆,总是圆了又缺,伤感之情又深一层。世人常以“花容月貌”状女子之美,又常以“花好月圆”状生活之幸福、美满。可词人却根据主题的需要,突出落花飘零、月儿常缺这一自然景观,巧妙地抒发了好景不常的感慨,而哀世伤时之情,亦在不言之中。
下片换头紧承上片惜春伤春之情,写钱塘江上的潮声和江边的杨柳: 那气象万千、令人神往的钱塘大潮,如今已经消歇,那江边折柳送行的感人场景,也不复出现。“潮声歇”、“谁攀折”六字,先倾诉,后发问,声情毕现,动人心魄。吟咏至此,象上片重迭“苏堤月”以强调月儿的圆缺一样,作者又借重迭“谁攀折”三字,将读者的视线带到古今送别之地——西陵渡口,这里,曾是挚友送行之所,情侣话别之处。可是,由于世事沧桑,如今西陵渡口既不闻车马喧嚣之声,又不见折柳送行之人,它只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渡口,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触目伤怀。按,古今送别已够凄苦,如今连送别也成了梦幻,岂不叫人更加伤心! 这里流露的物是人非,时销世换之感,和上片一脉相承。明写人间离别之事,实亦暗含江山易主,昔日繁华一去不返之意。
此词的本事和具体背景已不得而知,笔者怀疑,上片“香销”句及下片“江边”句为相互呼应之笔,并有可能是有所实指。如果理解为诗人所爱之人已经“香消玉殒”,因而才无人前来“西陵渡口”折柳相送,从而引起了一番感叹,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作为明亡之后“麻鞋独入林”的爱国遗民方以智,在抒写个人哀愁的同时寄托深沉的家国之思,更是情理中事。
当然,对诗词的理解亦可不必处处坐实,应重整体品鉴。借香草美人以抒发家国之思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时有所见。读此词,读者自可从作品的整体形象和词人悲怆的咏叹中,倾听到词人灵魂的颤动,感受到他由于国破家亡而形成的悲凉心境。以小见大,含而不露,于隐微之处寄托深沉的家国之思,正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