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月中行》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雯·月中行》原文赏析

采 莲

新丝轻染石榴红。虹挂小窗东。淡烟深柳晚来风。 结伴采芙蓉。

縠纹细浪牵花桨, 双鹭下、绿水摇空。藕花裙湿鬓云松。人在落霞中。

李雯的词作,小令居多,他善于将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浓缩,言简意赅,颇耐吟咏和思索。词风不假粉饰,清丽天然。这首《月中行·采莲》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这一幅采莲图,色彩协调,意境优美,画面的中心是 “结伴采芙蓉”的天真无邪的一群少女。然而词人没有具体刻划这些艳如红莲的姑娘的具体动作和情态,只是让她们挽虹伴柳,浮游在田田翠叶、亭亭藕花丛中,若隐若现。在活动的画面上,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淡烟轻风、縠纹细浪、绿水花桨、人面荷花,交相辉映,使全词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诗贵于发端,词亦然。这首词,开篇便巧妙地展示出采莲女活动的环境,即周围的自然风物,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和谐、优美、统一的整体。“新丝轻染石榴红。虹挂小窗东。”无疑,这是环境的描写,这里写出了虹的艳丽的色泽及其方位,还暗示了霁朗时间。这两句写得厚重而有色泽,它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在眼前浮现出雨后的天空,西阳斜挂,东虹似练,暮烟淡淡,柳色深深,晚风习习这样一幅画面。女主人公就在如此环境中,“结伴采芙蓉”。写“虹”,则用“新”、“轻”、“红” 来形容,因其新,方知初霁; 因其轻,便觉质地之薄; 因其红,更见颜色之艳。可谓形色兼备。描“烟”,则淡,状“柳”,则深,色调分出层次,堪称质泽相当。词人在这里用的是“尽言写物”的赋法,让采莲少女们在轻笔淡抹、彩虹如带的环境中姗姗而来,结伴采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这样,就使彩虹、淡烟、深柳、晚风和“结伴采芙蓉”的少女们相随入画,共同有机地构成此时此地的采莲风光图。

下阕仍旧是用赋法,描绘环境,时见佳妙。词云: “縠纹细浪牵花桨,双鹭下、绿水摇空。”词人首先从视觉入手,为我们描绘出水天合一的优美意境。俯视,微波细浪,碧空映水,船浮荷塘,轻移花桨; 仰望,双鹭翩翩,翱翔欲下。这些均为目中之所见,是对采莲少女形象的烘托。她们三五结伴,嘻笑着坐在小船上,风平浪静,信手采莲,想来是多么悠然,多么惬意! 诗情画意,溢于字里行间。这三句,词人不仅抓住了 “细浪”、“花桨”、“绿水”、“双鹭”这些有水乡特色的风物,而且还呼应了 “采芙蓉”这一情事,并通过“牵”、“下”等词,把它们自然而和谐地组织在一个完美而又极富生活情趣的艺术境界里,使我们恍有亲临之感。最后,词人以“藕花裙湿鬓云松。人在落霞中”两句,将采莲女由暗写转入明写,使她们的形象明朗地活跃在这幅采莲图的画面上。这样,剥箨见笋,画龙点睛,更能引起读者兴趣,留下深刻印象。这里需要指出,采莲女虽然已在绿水摇空的背景上出现了,但词人仍只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她们的身影。“藕花裙湿鬓云松”的词句,也没有正面写“采莲”的具体动作,仅从“裙湿” “鬓云松”这些物态变化,含蓄地反映出劳动辛苦的一面。结句“人在落霞中”,从结构上来看,呼应前边的“晚”字,使之成为结构统一的整体; 从意境神韵来说,更是给优美的境界笼罩上晚霞的绚烂色彩,使“藕花裙湿鬓云松”的采莲女增添了艳美的光圈……。

这首小词在历代采莲曲中应当说是绝妙的一首。作者不事重彩浓抹,在词篇里融进了水墨画的笔意。虹挂东窗,烟淡柳深,构成景象的美,其美,是那样恬静; 榴染长虹,水摇白鹭,构成色彩的美,其美,是那样的明净; 细浪牵桨,绿波荡漾,构成节奏的美,其美,是那样的灵动; 少女采莲的身影,若隐若现,更构成了一种意态的美,其美,是那样的朦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