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汉雯·满江红》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米汉雯·满江红》原文赏析

易水吊古

击筑遗墟,觅故垒、尽成陈迹。想当日,停杯西发,壮怀辟易。惨淡徵声歌已杳,潺湲易水寒犹昔。念燕丹、岂乐蹈危机?他无策。于期颈,空函赤。夫人匕,成虚掷。笑舞阳竖子,何堪争烈?永诀直应毛发竖,密谋何用衣冠白?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

这是一首怀古词。作者在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缅怀战国末年舍身刺秦王的烈士荆轲,对他的壮志未酬慨叹不已。

上片首句即直入本题:“击筑遗墟,觅故垒、尽成陈迹。”在高渐离击筑(古乐器)的遗址,寻觅那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荆轲的地方,皆成为历史陈迹了。词作者以雄视千古的锐眼,对荆轲入秦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所作的总评,显示了高屋建瓴的气势。然后,粗笔勾勒当年易水壮别的宏观场景:“想当日,停杯西发,壮怀辟易。”荆轲豪饮燕太子丹饯行之酒,和着高渐离击筑的乐声,慷慨高歌,拜别太子,取道入秦。其壮烈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肃敬退避。继之,工笔细描:“惨淡徵声歌已杳,潺湲易水寒犹昔。”《史记·刺客列传》写燕太子送别荆轲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徵声,为五音中激烈的声音。荆轲歌中有句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词将近一千八百余年前的历史事件与作者生活的现实勾连,谓荆轲悲壮惨淡的变徵歌声早已杳然无息、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如今缓缓潺流的易水,其寒意如故。意指荆轲刺秦王失败的悲剧早逝,而易水仍存。作者接着评说:“念燕丹、岂乐蹈危机?他无策。”想当年,那被秦扣作人质的太子丹逃归燕后,为复仇计,他并非乐于蹈危机,实因燕秦二国实力悬殊,除派荆轲冒险行刺秦王外,亦别无良策。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作者如此评说,是颇为公允的。

下片从评说历史事件进而评说相关人物。“于期颈,空函赤。”原为秦将的樊于期,因秦王尽戮其父母宗族而逃燕。秦王欲以千金购其头。当荆轲去说服于期,要借其头去取得接近秦王的机会,于期即毅然自刭献首。此处谓荆轲行刺之举失败,于期的血白流了。(函,木盒。此作动词用。义为以木盒装于期的首级。赤,谓赤血。)“夫人匕,成虚掷。”《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追逐秦王时,“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遂被杀。此处意为尽管太子丹求得徐夫人匕首这样的利器,但因荆轲剑术不精,徒成虚掷。作者在万分惋惜中深含批评之意。当评说到秦舞阳时,作者对他的鄙视神情跃然于纸上:“笑舞阳竖子,何堪争烈?”《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捧樊于期头函,秦舞阳捧地图匣,以次进咸阳宫,至陛,舞阳色变振恐,引起秦国群臣怀疑。此处作者贬斥之情形于色,笑秦舞阳这临事惧怕的懦夫,哪里是真正的勇士。接着以诘句直言批评易水壮别的重大失误:“永诀直应毛发竖,密谋何用衣冠白?”荆轲入秦,是永远的诀别,就荆轲而言,他决心肩负使命,誓死成仁,其壮烈诚然可贵。但燕太子等皆着素服(白衣冠)相送,灭自己志气,实乃不祥之兆。事未行就蒙上了悲剧色彩。另外,荆轲入秦本是秘密行动,何用白衣冠送行?这显然是泄密之举。如此评说,比起“满座衣冠如雪”等一般咏叹的句子,其意要高出一筹。最后,以“叹一般、有志事无成,沙中客”作结。“沙中客”,亦是刺秦王(此时已称帝,即秦始皇)的勇士。汉高祖刘邦的功臣张良,祖上五代皆为韩国相,秦灭韩,良欲为韩报仇,寻求刺客去杀秦王。后遇到一大力士,铸一重一百二十斤(相当于今六十斤)的铁椎,乘秦皇帝东游经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境内)时,袭击他的车辆,但误中其随从副车。作者引用此事作为类比,更加重了对荆轲“有志事无成”这一悲剧的喟叹语气。

这首感情浓烈的词,熔叙述、描写与议论于一炉。娓娓叙述中夹以形象的描绘,独到的议论中寓含着透辟的哲理。词上片,粗线条勾勒历史事件,下片细致描绘相关人物。粗细结合,跌宕多姿。词结尾,一语宕开,其意深邃。真乃吊古题材之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