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近代词·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代、近代词·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鉴赏

张惠言



侭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 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得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班。



这是一首咏物词,寄调[木兰花慢]。这个词牌,是宋人用唐教坊曲[木兰花]演化而成。“慢”,不同于小令,体制较长。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此调均为双调,上片十一句,五平韵,五十字;下片十二句、七平韵,五十一字,两片共一百零一字。南宋诸家颇不一致,出现了若干变体。这里张词所用的是诸变体中的一格。它上片十句,下片九句,仍为一百一字,只是各片中三个两言短韵者略去,而与后句合拼,声韵不变。

杨花,俗称柳絮。即杨柳种子上的丝状白色绒毛,非花也。此为词之题目。

* * * *





此词篇幅略长,依上下片之序,分段分句解说——

上片:摹扬花行踪,自伤落红





先看前六句——

侭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 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

任凭飘落完尽(侭,任凭、听任之意),有谁懂得把我当花来看待?解,会、懂得,这是前二句的大意。接着说:

正当乘风飘扬时,却遇上了厚厚的重帘,于是,同春雨一道,飞旋在深幕之间,宛如流云绕掩着轻颺的旗幡。避,阻避。幕,帐幕。幡,同“旙”,即旗幡,一种长方形旗子。此形容帐幕。

再看后四句——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一春时间都在寻找她的伴侣,可是,直至夕阳将沉时才与落花结识。断红,即落红、落花。她现在还不甘愿无声无息地丢弃泯灭。于是,将要飘落近地时,她重又腾飞了起来。委地,丢弃在地,或抛落在地。

下片:刻划杨花性情品格及哀伤





先看前五句——

疏狂性情,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

疏狂,疏懒狂放。算,料想、推侧。耐,通“能”,愿。春阑,即春尽、春残。这是说,她(指扬花)生性疏狂,料想能够到得凄清的春尽花残。那白雪玉梅伴同花天月地,堪称品格清寒。“便”此为领字。“和”,相和、偕同。合称,即堪称、当称。

最后四句——

收得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班。

收得,落得。取,此为语助,犹“著”。“班”,同“斑”,即斑点。这是说,春去也,只落得个春恨满怀,愁影绕山。看着此畔青青春草,不禁洒泪草间,留痕斑斑。

这下片的词,均以花拟人,句句写花,处处含情,细细刻画了杨花那疏狂的性情、清寒的品格和遭受沦落的哀伤。

* * * *



以杨花、柳絮为诗词描写对象,不始于后世,很早就有人写它,唐宋以来更多了,特别在两宋词坛就更加是“热门”。章质夫填《水龙吟·杨花》之后,苏轼跟着写了一阕和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参读苏轼此词,对于理解张惠言之词意与主旨,大有帮助。故特录引全词于后: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东坡乐府》)



此阕苏词告知人们:杨花遭际堪怜,“抛家傍路”;杨花愁苦、困惑虽多,但不无追求,可惜终于“随风”幻灭了;杨花之结局可悲:埋于尘,了无痕迹;随水逝,渺无影踪。最后,由花及人,点明词旨:给予社会底层的妇女以无限同情。

细读此词,就可知道张词是由苏词演化而来的。而张词的题旨又是什么呢?深加体会之后就会明白:它名为咏物,实为咏怀,是以杨花的摹写,寄兴自己身世之感。在具体写法上,有以下两点值得深加领会。

第一,托物兴感

题为杨花,处处摹写杨花,句句切题,似乎是阕典型的咏物词。其实是作者借写杨花寄托自己身世的感叹。词中所说的杨花任意飘零;杨花乘风旋转帘幕之间;杨花寻友不着,只得与落红为伍;词中又写了杨花的疏狂情性,梅雪般的清寒品格和杨花对沦落“红尘”的悲伤等等,都极富人情味,酷似社会人生。这一“酷似”,它不仅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际情怀,它还为广大同他具有同样遭际的人们代言、兴感。

第二、咏物而不凝于物

词中将杨花的行踪、情态、性情、品格和遭际写得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却又句句同人类性情和社会人生吻合,又无一句不切“咏杨花”的本题。它把咏物同写人在艺术上作了高度而精妙的结合,即所咏之物,同咏物之人有如水乳融为一体,使人读之无不感到这确是一阕咏物词之上乘,又是一首咏怀词的佳作。这里,不妨借用沈谦对苏轼上述词的赞语来评张词。他说:“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见《填词杂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