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仲联
百疏哀陈阻九阊, 东南形势系鲲洋。
留黔臣敢希庄跷, 守绛民思磔聂昌。
计竭拒秦全上党, 力图戴晋等前凉。
千秋成败凭谁论, 回首台山泪万行。
丘逢甲
这首七律,丘逢甲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作于广东潮州,时主讲东山书院。原诗八首,据逢甲子丘琮《丘仓海诗选》,此首列在第三。今《岭云海日楼诗钞》此首单独抽出列入选外集中,仍注明八首之一。维卿,唐景崧的字,广西灌阳(清桂林府的属县)人。同治四年乙丑(1865)进士,光绪时任台湾布政使,后升台湾巡抚。甲午(1894)中日之战,中方大败,次年,清廷被迫与日本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日本。丘逢甲等联合上书清廷,要求废约,不成,遂倡议建“台湾民主国”,拥戴唐景崧为大总统,而逢甲为义军大将军,一起抗日。台北失陷,唐回大陆,居广西故乡。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二十四岁:是年秋,台湾巡抚唐景崧招公于幕府佐治,公因师事唐中丞。”逢甲于兵败后内渡,回广东镇平原籍。光绪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年间,讲学于潮州。这首怀念景崧之作,回忆了当年和景崧在台湾抗日的情况,抒写了对台湾沦陷于日本的痛楚,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深情。
诗入手,就直写反对割台的心情和行动。当时屡次上疏,陈诉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严重后果,但都被朝廷阻留。据《清史稿·唐景崧传》载,中日达成和议后,唐景崧、丘逢甲等人曾“抗疏援赎辽先例,请免割(台湾),不报,命内渡。”九阊,犹“九阍”,九天之门,比喻帝王的宫门。此指朝廷。鲲洋句紧承上句,说明所以要请求清廷免割台湾的原因,是由于台湾是东南形势所系。台湾平安县外海,有七鲲身小屿;嘉义县外海,有南、北鲲身、青鲲身等小屿,因称台海为“鲲洋”。留黔句就唐景崧方面写。黔,今贵州省。庄跷(juè),战国时人,楚庄王的后裔。顷襄王时,使庄跷率兵,循长江上游开拓巴、蜀、黔中等地,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适值秦击夺巴、黔中郡地,因退据滇中自立。见《史记》、《后汉书》。此处用此典为喻,指景崧自谓岂敢夸说希望能如庄跷之长期留黔,喻长期保持台湾。守绛句以卖国官吏与景崧作对照。绛,县名,在今山西省。聂昌,北宋临州人,字辛远,由太学上舍累官户部尚书。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下,次年,宋割让河北、河东给金,命聂昌等持诏报聘,至绛县,绛县人闭城门拒绝,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为州钤辖赵子清所杀。见《宋史·聂昌传》。此处用此典,以聂昌指清廷卖国官吏,以守绛之民喻留台抗日义军。诗句表达了爱国军民人人欲得卖国贼之肉而食之的同仇敌忾心情。计竭二句,又就景崧方面说。战国时韩桓惠王十年(前263),秦进攻韩地太行,韩上党郡守为保全计,以上党郡归赵,共同对付秦国。至十四年,上党才为秦攻占。见《史记·韩世家》。此处借韩抗秦计尽,以上党归赵,希望保全局部事,比喻唐景崧等无法全面抗日,只能寄希望于保全台湾一隅。上党,在今山西东南部。戴,拥戴,拥护。前凉,五胡十六国之一,为汉族人统治之国。凉州大姓张轨,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受西晋任命为凉州刺史。五胡乱华时,张轨保卫州境,以晋忠臣自任,深得汉族人拥护。其孙张骏,始自称假凉王,仍对东晋朝廷表示忠诚。至张天锡为凉王时,战败降于前秦,前凉亡。见《晋书》。唐景崧在台湾任大总统领导抗日时,即“电告自主于清廷,言‘遥奉正朔,永作屏藩’云云。”见江山渊《丘仓海传》。此句即谓唐景崧此举与前凉拥戴晋王朝的情况相同。最后二句,抒发了对台湾抗日失败的悲愤。千秋句谓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台湾多山,故云台山。
丘逢甲诗,突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黄遵宪称之为“真天下健者”,梁启超把丘、黄同推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逢甲同时诗人丘炜差《挥麈拾遗》论到他的艺术成就时说:“仙根诗各体皆佳,才气亦大,全集自以七律为上驷。”特别是他的大量七律组诗,融杜甫《秋兴》、《诸将》及陆游、元好问诸家的长处于一炉,雄浑悲壮,藻采飞扬,在当时很难得到敌手,虽黄遵宪亦较逊一筹。即如此诗,多处用典,语语雅切,做到声情并茂,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学问根底,也深化了诗歌的蕴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