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芸《浪淘沙》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王筱芸

自题《庚子秋词》后

华发对山青,客梦零星。岁寒濡呴慰劳生。断尽愁肠谁会得?哀雁声声。 心事共疏檠,歌断谁听?墨痕和泪渍清冰。留得悲秋残影在,分付旗亭。

王鹏运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无所不至。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置国家臣民于不顾。在火光冲天,杀声不绝的北京城内,面对侵略者的血腥暴行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王鹏运与友人朱祖谋、刘福姚悲愤填膺,仿效南宋遗民词人王沂孙等人的《乐府补题》倡和,“篝灯唱酬,自写幽忧”。所作合编成著名的《庚子秋词》二卷。《秋词》真切地描绘了在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下,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铜驼荆棘的凄惨景象,抒发了“短歌寒噤不堪豪”(《南歌子》)和“沉恨万端如雾散”(《玉楼春》)的沉痛感情。是词人自觉以词作为参与现实、表情达意手段的成功尝试。此词乃词人为《庚子秋词》结集而作,是对《秋词》创作动机、背景的阐释和总结。

庚子年词人年已五十有二,所以此词落笔即写与青山相对的一头华发。词人自同治十三年(1874)入京为内阁中书,至此已有二十六年。其间历经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八国联军入侵。内忧外患,国势日蹙的催迫,使词人昔日满头青丝亦如国势一样,强盛尽去,只余一片凋残。而“华发对山青”一衰飒,一勃郁的着意反托,在物是人非、回天无力的无奈之外,愈发见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恸。“客梦零星”,写自己在此山河破碎、强虏横行之际客居京华,寝卧不安,惊惧醒睡之间,夜梦零星之状,托出心魂凄断的心境和华发丛生之由。“岁寒”句之岁寒,既是实指《秋词》创作的季节,亦是象征其时的氛围。岁末刺骨的寒气,既是秋风卷来,使自然界万物凋蔽的寒意,亦是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华民族遭受亘古未有之难的寒威。生当乱世,处境困厄的王鹏运及其词友们,如《庄子·大宗师》中的涸泽之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彼此只能借词来倾诉深忧,抚慰劳顿苦难的悲惨人生。点明《秋词》的创作目的。“断尽愁肠谁会得?哀雁声声。”括尽《秋词》的凄苦心境及其无人知会的无告、无奈之悲。当日处于侵略者铁蹄之下“砭心刺骨,泪涔涔下矣”的词人们,为国为君为民断尽愁肠,然而他们心魂牵系的君主,却早已弃之而逃,根本无暇理会这些忧心至情。在这风雨如磐的长夜里,与此凄断心魂、耿耿孤忠、拳拳之心相呼应的,只有惊寒而去的哀雁声声。这是何等的悲哀与不幸!然而更为不幸的是,词人们明知纵使断尽愁肠,亦无人知会,却仍情不能自已。揭示出他们充满悲剧意味的创作动机,见出他们充满悲剧意味,哀感顽艳的忧国忧民之情。整个上片,将作者的处境、遭际、心境融为一体,以高度概括的比兴象征手法和真切深刻的氛围渲染,点出《秋词》创作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创作心境。下片转而具体再现当时填词的情景。

疏檠,本指雕花的灯架,此处借指灯盏。换头句写词友们围着一盏孤灯相与填词倡和。在此国破家亡之际,“约为词课”,本属不得已之举,因此他们的心境,同这孤灯一样凄黯惨淡,在风雨寒冽中飘摇不定,充满走投无路的悲愁。“歌断谁听?”再次呼应“断尽愁肠谁会得”的无告、无奈与无望,表明词人们作词以相与慰藉抒怀,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反复申诉、欲罢不能的,是要让明主知会。然而明知“歌断谁听”,当彻悟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时,“墨痕和泪渍清冰”——他们墨痕和泪写就之作,在这寒彻骨髓的隆冬之季,将凝为清冰,昭示他们的冰雪肝胆、一片至诚。他们作为词人而获得成功之处,却正是他们作为朝臣或政治家的无奈、失败之举。因此,“墨痕和泪渍清冰”的含蕴是极复杂的。它是当日词人们于天寒地冻、万物萧疏、滴泪成冰之际约为词课情景心绪的再现,此番玉壶冰心的表白,更是一种令人心酸的没有希望的希望。“留得悲秋残影在”,化用南宋词人王沂孙《齐天乐·蝉》咏残秋哀蝉之“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及同调咏之“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自喻所作《秋词》如哀蝉以及凋零之残影,作悲秋之叹。纵使再悲愤激楚,却已回天无力,于国事无补。“分付旗亭”,是说这些忧愤深广之作,可能还象历代艳科小词那样,被人聊作分付旗亭歌女之唱,或文人争名斗奇的无谓之什。言下之意,《秋词》绝非“无谓应社之作”,参照贯串全词、前呼后应的“断尽愁肠谁会得”“歌断谁听”之无告、无奈、无望,可知词人所要阐释表白的是:国难当头,身陷危城,“约为词课”,绝非词人本意,乃“既不得他往”(朱祖谋《〈半塘定稿)序》)的无可奈何之举。作为朝臣,词人本应为国制订兴邦之策,御敌之方,无奈昔日词人“以直声震天下”之弹劾无效,今日君主又弃都而逃,臣民欲有为而不得。在这场民族大灾难、历史大悲剧中,不得以无所作为,唯余“墨痕和泪渍清冰”之作,以表词人的负疚悲愤与沉挚之情。曲折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忧国爱国的有识之士的悲剧处境和复杂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民族曾有过的灾难,和在这种灾难中也不曾磨灭的沉挚的爱国之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