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高才《南乡子》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汤高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宋时,淮河以北半壁江山为金人统治,长期来,南宋小朝廷奉行秦桧之流的对金屈辱投降政策,苟且偷安,志气销磨殆尽。

宋宁宗赵扩即位以后,宰相韩侂胄筹划北伐,起用了一批主战派人士,赋闲多年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于嘉泰四年至开禧元年(公元1204-1205),又改派到镇江做知府。上面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在镇江任上写的。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三国时代吴国开始在这里设置京口镇,故镇江又称京口。孙权曾在这里建都。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上。北固山由长江南岸凸入江中,山势峭拔,风光绮丽,山下江面开阔,可极目远眺。当年梁武帝萧衍对这里的形胜非常赞赏,题曰“天下第一江山”。山上的古迹如甘露寺、凌云亭、溜马涧、狠石、试剑石等,相传都与三国史实有关。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建于东晋,后来废毁,南宋孝宗、光宗时,又重建起来,成为人们登临游览的胜地,在宋人诗词中多有在此宴会吟咏之作。辛弃疾这次来镇江任职,已有六十多岁。这位毕生志在抗金以光复中原的老英雄,登临北固楼,鸟瞰江山胜景,见这座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建功立业的名城,如今却成为与金人对垒的边防前线了,不禁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因而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借古讽今的词篇。

这首《南乡子》词开头第一句,就向人们发问:“何处望神州?”神州,本指中国,这里只是指早已沦陷的中原地区。这是一个倒装句,实际是说:“望神州何处?”意思是:举目遥望,中原家乡在哪里呢?故国之思,溢于言表。词人登楼,原是为了“望神州”,可是中原地区哪里能够看到呢?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楼周遭的一片山水风光,所以第二句说“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金兵占领区,虽然目前风景依旧,大有山河改异之感。所以,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生我养我的中原故土,而今已非我所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大有要从醉生梦死中喝醒世人之慨!

词人收回遥望的视线,看着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一股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想当年,多少成功大事业的人物,曾先后在京口起兵,他们在这里金戈铁马,演出过多少轰轰烈烈的历史戏剧啊!这时,那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约约地飘过一幕幕的历史烟云,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

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事变?这句话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镇江,作为长江上一个战略要地,从三国孙权而六朝,而南宋,经历了多少次南北相争,多少个朝代的兴亡,其中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啊!然而今天有谁来思考这个问题并作经天纬地的宏图呢?辛弃疾不由望着脚下的滔滔江水出神: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连绵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江不息的江水呢!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兜鍪,古代兵士作战时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兵士。万兜鍪,说统率精兵猛将之多。坐断,即坐镇、割据之意。这两句是夸赞孙权少年有为,他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登基,继父兄之后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居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操,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他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如初生之犊不怕虎,“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他之“坐断东南”,在这一点上与南宋政权又极其相似。显然,辛弃疾热情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其中是寄托着自己精忠自许、白首不衰的壮志豪情的,同时也是用以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下面,作者为了把文章做足,不惜以夸张的笔墨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孙权的敌手呢?作者自问自答道:“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这里化用了《三国志》上的一段话。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我们知道,历史上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操、刘备之上。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不太高,然而,在这首词里,他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号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际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行针砭南宋现实政治之实。这种用心在词的结尾则显得更加清楚。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国军队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喟然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字仲谋,论年纪,比曹操年轻二十七岁,对曹操来说,孙权是晚辈后生了。所以,当曹操看到年轻一代中有像孙权这样的杰出人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无限钦慕、赞赏之情,说:生儿子就应当像孙权这个样子。同时,他马上想到另一个年轻人,这就是荆州牧刘表的儿子刘琮。刘表死后,刘琮继承老子现成的基业,当曹操向荆州进兵时,刘琮吓破了胆,不打一仗,就自动投降。而今日曹操统帅数十万大军,饮马长江,进攻东吴,孙权却从容指挥,森严壁垒,严阵以待,使曹操十分佩服。在曹操心目中,孙权与刘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这使他十分感慨。曹操,不愧是一世之雄,他对于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象刘景升儿子刘琮,则鄙薄之至,认为他不过像一条任人宰割的猪狗。

把大好河山拱手奉献给敌人,到头来还要为敌人所耻笑和辱骂,这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投降、觍颜事仇的软骨头们共同的可悲命运!曹操一褒一贬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极其强烈的对照。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所以辛弃疾在词的结尾,意味深长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结尾是全词中最精采的笔墨。辛弃疾一字不改地搬用了曹操的原话,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更会使人联想到这句话后面还有曹操那句骂刘景升儿子的话。妙就妙在曹操这句痛骂投降派的话,辛弃疾有意不直接说出,却又能引起读者自己意会到它。因为曹操这段话在历史上是极其有名的,辛弃疾只说半截,就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一联系到当时政局的实际情况,人们自不难意识到作者所要说而未说出的潜台词:不必再去骂刘景升儿子了,今天当朝主张和议的衮衮诸公,还不都是这一类人物吗!在我国人民群众的语言里,有一种歇后语,就是只说出前半截子话,而说话人要表达真意的后半截话要由听者自己去意会。辛弃疾这首词的结尾,就是运用了类似歇后语的手法,而他运用得更高明、更巧妙。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的人,如此艳羡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南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的风格不同于辛词中常见的沉郁顿挫的一路,它通篇自问自答,问答自如,写得很活泼。虽然用了好几个典故,而语言明白,流利自然,豪情洋溢,形成了一种骏爽明快的风格,而明快之中又兼有含蓄蕴藉之致,意在言外,耐人寻味,表现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才能。是辛词中别开生面的杰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